勿忘苦难历史 厚植家国情怀
杨瑞斌
廊坊市第一中学
教师
2025 年全国一卷作文题甫一揭晓,便引发广泛热议。许多考生及家长担忧题目晦涩难懂,甚至有同仁认为“跑题风险极高”。作为深耕语文教育四十年、送走 26 届毕业生且长期执教火箭班的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专业视角剖析试题内核,同时为未来备考提供方向指引,更为青年学子点亮精神灯塔。以下观点仅为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同仁批评指正。
一、试题设计的四大特点
(一)更加情景化,叙事重构历史现场
此次作文与阅读紧密相连,背景更为充分。其历史背景设定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这一特殊节点为作文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时代意义。
试题以老舍《鼓书艺人》片段、艾青《我爱这土地》诗句、穆旦《赞美》诗句为材料,将考生置于抗战胜利 80 周年的历史语境中。这种设计绝非简单的文本拼接,而是通过“想唱却开不了口 —— 嘶哑歌唱 —— 带血的手拥抱”的情感脉络,重构了中华民族从蒙辱到觉醒的精神史诗。
(二)时代脉搏与民族精神的深度耦合
在中美科技博弈白热化、台海局势波谲云诡的当下,试题以“民族魂”为核心命题,暗合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材料中“带血的手”既指向抗战时期的浴血抗争,也隐喻当代青年在芯片攻关、稀土博弈等“新战场”上的使命担当。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恰如穆旦诗句所揭示的:“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呐喊,永远需要后继者以奋斗作答。
(三)教材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试题与统编教材的深度勾连令人瞩目:艾青《我爱这土地》为九年级上册必背篇目,穆旦《赞美》与必修下册“民族复兴”单元形成互文。更巧妙的是,材料一《鼓书艺人》片段与试卷阅读 II 文本形成“题文联动”,考生若能迁移阅读中的“方宝庆形象分析”,即可精准捕捉“普通人的坚韧与温情”这一立意维度。
(四)课程标准的具象化落地
试题全面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理念:文化传承,通过抗战文学经典激活革命文化基因;思辨能力,要求考生辩证思考“苦难与复兴”“个体与集体”等关系;核心素养,强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反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写作痼疾。这种设计,正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教育目标的生动实践。
二、作文材料内涵立意解读
(一)引句内容解读
1、《鼓书艺人》片段:材料中的主人公方宝庆,面对受苦受难的孩子百感交集以致开不了口。这既反映了他对孩子的疼惜之情,展现了在历史洪流中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坚韧与温情;也折射出文明断裂中的传承焦虑。当传统艺术遭遇战火碾压,艺人的失语恰是民族文化濒临绝境的隐喻。这种沉默并非屈服,而是“埋首修炼”的蓄力。
2、《我爱这土地》诗句:诗人以鸟自比,用“嘶哑的喉咙”抒发出自己即便饱受磨难,依然对这片土地爱得真诚、执着的情感,体现了“宁鸣而生、不默而死”的精神。
3、《赞美》诗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直接指向民族新生,“我”“你们”代表民族群体的一部分,“带血的手”寓意着民族在崛起过程中的艰辛抗争与不屈的精神。
(二)立意分析
1. 三条信息整合主线立意
三则材料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交织。想唱、开不了口 —— 嘶哑歌唱 ——带血的手拥抱、民族已经起来,共同建构起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奔走呐喊、救亡图存,再到振兴中华、民族自强的叙事背景与阅读语境。应该立意为:展现民族在苦难中抗争、觉醒、发展的历程,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
笔者出生于革命老区、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阜平县,舅舅父母叔伯都参加过抗战,对民族苦难历史觉醒抗争历史感同身受,请看三个镜头:
镜头一:1900 年,八国联军侵略背景,有两个红毛子的外国士兵脱离了大部队,偏离方向,来到了城南庄镇。他们公然在大街上奸污一位妇女,两千多村民躲进家里,没有一人出声…… 何等的软弱麻木可憎!
镜头二:同是一个地方。1940 年 7 月,日军大扫荡。游击组长苏清俊发现村上一个掉队的鬼子,他与牛继荣、苏清芳等人决定捕捉这个鬼子。他们贴着坡根钻进庄稼地,又穿过河滩来到杨树林,最终苏清芳发现了在七亩地大道上靠树打盹的鬼子。苏清俊一个箭步扑上去抱住鬼子,牛继荣等人随后赶到制服了鬼子。之后几十个鬼子追来,他们机智地转移到山上。(选自《英雄的土地》51 页)觉醒的人民!淹没侵略者的汪洋大海!
镜头三:“我们被押着走,又到了东马兰,屠杀开始了。汉奸问:‘八路军的报社到底在哪?’无人回答。鬼子拉出王梦玉枪杀了他,又拉出白玉川,连开三枪却未响。梨树庄孙三、孙士然被绑在梨树上,鬼子嚎叫着威胁,孙士然临死前大喊:‘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有些年轻人看电影时说这样的镜头是假的,不相信,这可是我亲眼所见啊。”(摘自笔者发表于《党史博采》的《访马兰 忆邓拓》)面对鬼子的屠刀,觉醒的英雄的中华儿女,是怎样的不屈和坚定啊!每当写到这里,我总是眼含泪水。
2. 多角度多元立意
既可以整合三个材料立意,也可以就一条材料立意。
纵向脉络:从“开不了口”的屈辱到“嘶哑歌唱”的抗争,再到“带血拥抱”的新生,勾连起民族复兴的完整叙事。
横向维度:可聚焦“苦难中普通人的坚韧与温情”(如方宝庆)、“知识分子的担当,即使饱受磨难依然执着地爱这片热土”(如艾青)、“集体觉醒的力量,民族精神的雄起”(如穆旦笔下的“我们”)等角度。
也可以进行深度思辨:民族苦难与民族复兴,回望历史、继往开来,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从敦煌修复师樊锦诗“开不了口”的守护,到航天团队“带血的手”托举星辰,印证了“每个人都是民族的脊骨”),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在战火中写下“伤口长出翅膀”,启示我们苦难的价值在于淬炼精神),历史与未来等关系,表达对民族魂丰富意蕴的深刻感知。
三、对未来备考的启示
未来备考要注重情景化、教材化、思辨化、多元化和时代化。考生要关注社会热点,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写作能力。同时,要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培养思辨能力,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使自己的作文更具深度和广度。
(一)情景化写作:从“套路”到“沉浸”(二)教材深度开发:从“碎片化”到“体系化”(三)思辨能力培养:从“表面化”到“纵深化”(四)素材整合创新:从“堆砌”到“重构”(五)时代议题融入:从“旁观”到“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