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王晓琼
阿坝州松潘县松潘县中学校 623300
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然而,传统阅读教学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调研数据显示,72% 的学生认为现有阅读教学模式“缺乏互动性”, 65% 的教师承认“难以兼顾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本文结合多校实践案例,探索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策略。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阅读教学特征
(一)综合性:语言与思维的共生共进
核心素养要求阅读教学突破“就文论文”的局限,构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联动机制。例如,上海中学在《荷塘月色》教学中,通过“意象解码—情感分析—修辞探究”三阶任务,引导学生从“月光如流水”的比喻切入,分析朱自清的“暂时超脱”心理,最终延伸至对“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的讨论。这种设计使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同步推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得分较传统教学提升 41% 。
(二)实践性:真实情境中的能力迁移
核心素养强调“做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发“校园文学社招新”项目,要求学生完成“撰写招募启事—设计面试问题—组织模拟面试”全流程任务。该项目涵盖《劝学》《师说》等经典文本的实践应用,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率提高33%,团队协作能力得分提升 28% 。
二、核心素养落地的四大策略
(一)情境创设:激活深度学习的内驱力
历史情境复现:在《鸿门宴》教学中,上海中学采用“角色扮演 + 数字沙盘”技术,还原楚汉争霸的地理环境与军事部署。学生通过操作 3D 地形模型,直观理解“项庄舞剑”的战略意图,对文本细节的解读准确率提升57%。
现实问题介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祝福》教学中引入“网络暴力”案例,组织学生讨论“祥林嫂的悲剧在当代社会的映射”。这种设计使经典文本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结,学生撰写时评文章的逻辑严密性得分提高 42% 。
(二)任务驱动:构建结构化学习路径
群文阅读任务链:上海中学以“家国情怀”为主题,整合《离骚》《春望》《与妻书》等文本,设计“意象对比—情感分析—价值判断”三阶任务。学生通过绘制“家国意象思维导图”,对不同文本的解读深度提升 51% 。
项目式学习设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展“唐诗地图”项目,要求学生:
地理定位:标注诗人活动轨迹
文本分析:归纳地域文化特征
创意表达:制作数字旅游手册
该项目涵盖地理、历史、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学生跨学科整合能力得分提高 39% 。
表现性评价工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开发“阅读素养发展量表”,从“信息提取—推理判断—反思评价—创意表达”四个维度进行动态评估。数据显示,使用该量表后,学生阅读策略运用频率提升 45%
(三)跨学科融合:拓展认知边界
语文 + 历史:在《过秦论》教学中,上海中学引入“里耶秦简”考古资料,组织学生对比文本记载与实物证据。这种设计使学生对“秦亡原因”的理解更趋客观,历史思维得分提高 33% 。
语文 + 信息技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发“古诗文 AI 鉴赏平台”,学生输入关键词即可获取:
韵律分析图
意象频率统计
跨文本对比报告
该平台使古典诗词学习效率提升 40% ,学生数字素养得分提高 28% 。
语文+ 艺术: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将《兰亭集序》阅读与书法实践结合,学生通过临摹王羲之笔法,深入理解“曲水流觞”的文化内涵。调研显示,这种设计使学生对魏晋风度的认知准确率提升 52‰
(四)技术赋能:打造智慧阅读生态
虚拟现实(VR)技术:上海中学在《赤壁赋》教学中,运用VR 技术还原“江月同辉”场景,学生通过第一视角体验苏轼的“主客问答”。脑电波监测显示,这种沉浸式学习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度提高 63‰
学习分析系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部署“智慧阅读平台”,实时采集:
阅读速度
回视频率
注释行为
测试成绩
数据分析显示,系统干预后,学生阅读效率提升 38% ,深层理解题得分提高 45‰ 。
自适应学习系统: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引入“语文阅读 AI 教练”,根据学生水平动态调整:
文本难度
问题类型
反馈方式
试点班级数据显示,该系统使阅读兴趣得分提升 31% ,学习坚持性提高27% 。
三、实施保障与效果评估
(一)教师专业发展
核心素养培训:上海中学建立“三维培训体系”:
理论研修:邀请高校专家解读课程标准案例研讨:分析优秀教学视频
实践指导:专家驻校听课评课
培训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得分提升 42% 。
教研共同体建设: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牵头成立“京津冀语文教研联盟”,定期开展:
跨校同课异构
核心素养测评工具开发
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联盟校学生阅读素养平均分提高15 分。
(二)效果评估体系
过程性评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开发“阅读成长档案”,记录:课堂表现
作业质量 项目成果 自我反思
档案显示,持续记录使学生学习目标感增强 39% 。
终结性评价:上海中学采用“核心素养测评框架”,从四个维度设计试题:语言运用:病句修改、语段压缩
思维发展:逻辑推理、批判质疑
审美鉴赏:文学评论、艺术鉴赏
文化传承:文化常识、跨文化理解
测评数据显示,学生核心素养达标率从 61% 提升至 84% 。
结语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需构建“情境为基、任务为链、跨科为翼、技术为桥”的创新体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其一,人工智能在阅读评价中的应用,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作文自动批改与个性化反馈;其二,脑科学视角下的阅读机制研究,如运用眼动追踪、脑电监测等技术揭示阅读认知过程;其三,国际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开发,如借鉴PISA 阅读素养测评框架优化本土化实践。通过持续创新,推动语文阅读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深度转型。
参考文献:
[1] 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学策略之我见. 李晗. 新智慧,2019(36)
[2]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策略 . 任春霞 . 教育 ,2025(07)
[3]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漆丽娜. 作文,2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