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生批判性阅读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方远容

云阳县北城小学 重庆云阳 404500

信息爆炸时代,批判性阅读思维是人们筛选、分析、运用信息的重要能力,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阅读思维有利于提高语文学习效果,促进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把人工智能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冲破传统教学限制,给学生营造出互动性更强、探究性更足的阅读环境,所以,人工智能助力小学生批判性阅读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

一、小学生批判性阅读思维教学痛点

其一,教学同质化严重,教师受制于教学进度和班级人数,大多依循同一教案讲解文本,不能应对学生个体差异化的疑问,比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到“乌鸦为何轻信”,教师便忽视,仍旧“狐狸狡猾”收场,压制了学生的独到想法;其二,评价反馈迟滞又片面,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批改更多注重知识记忆,像考查学生是否记住《静夜思》的作者和诗句,却对“你为何觉得诗人思乡”“诗中月亮和思乡有什么联系”这类思维过程没有追踪,使得批判性思维培养成了形式;其三,互动深度和广度不够,受课堂时间和人数限制,学生难以充分辩论或探究。 像分析《司马光》中“除了砸缸还有其他救法吗”时,常常只有几个学生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不同意见的交锋,大多数学生只是在听,很难把思维调动起来。这些都让批判性阅读思维的培养成了空谈。

二、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生批判性阅读思维培养的意义

(一)推动小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层次发展

批判性阅读思维的关键是针对文本信息的主动解构和再构建,人工智能技术给这种思维活动赋予了精确化支撑机制,它利用算法模型模仿思维发展轨迹,可以察觉小学生在阅读时出现的模糊疑问以及潜藏的思考点,凭借动态提示引领学生从文本表面信息走向深层含义探究,使思维从具体认识向抽象逻辑转变,而且,人工智能营造的多维交互情境,可以冲破单一思维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在多种视角的交锋之中养成辩证思维能力,为高阶思维发展构筑根基,这种思维培育进程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能在尊重个体思维差异的同时,做到思维品质的阶梯式升级 [1]。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范式革新推进

传统阅读教学里,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主导者,教学策略往往依照群体共性需求设计,很难顾及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发展节奏,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通过塑造“数据驱动 - 智能适配 - 动态调整”的教学循环,重新诠释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联系与互动形式,教师由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转变为思维引导的设计者,教学内容的展现不再只是静态文本,凭借智能系统转化为可以交互,探究的动态资源,这样的改变使得阅读教学从“标准化输出”变为“个性化建构”,学生在自行探究之中掌握批判性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从而达成教学模式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本质性转变。

三、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生批判性阅读思维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智能互动阅读平台

智能互动阅读平台是人工智能技术同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它冲破了传统文本那种静态表现方式,通过多媒体转化,即时交互回馈等功能,给学生打造出动态化、个性化阅读环境,该平台可以依照文本特点智能挑选互动形式,符合不同文体的阅读需求,而且设置多种互动板块,促使学生主动质疑、积极辩论,从而引发思维碰撞与深化,而且能够凭借数据记录与分析,给教学评价给予精确依据 [2]。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肥皂泡》,平台把文本变成动画场景,显示肥皂泡的制作过程和形状改变,在“文本质疑区”,学生可以问“为什么肥皂泡在阳光下会有彩色”,AI 系统就会联系光学原理做通俗讲解,并联系生活中的类似光现象;在“观点辩论区”,围绕“吹肥皂泡是浪费时间还是有益的玩耍”这个话题,学生说出不同的看法,AI 系统会马上整理正反方观点,例如,“浪费时间派”觉得要专心学习,“有益派”觉得能培养观察力,做出观点树状图帮助学生明白争议重点,有益于发展批判性思维。

(二)AI 驱动的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效果取决于信息呈现方式与学习者认知容量的匹配度,信息呈现方式若超出学习者的认知容量,便会影响学习效果,AI 驱动的探究式学习活动遵照“认知进阶”规律,围绕单元主题形成阶梯式任务链,从文本解读到深度思辨,通过资源推送,过程引导,成果分析等环节,把复杂任务拆解成可操作的子目标,减轻认知负荷,助力学生从碎片化信息获取转向系统思维构建,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积极探究意义,发展分析,比较,评价等批判性阅读能力。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为例,AI 系统先让学生精读《猎人海力布》,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海力布的三次警告”“海力布牺牲自己救村民”等重要情节,之后推送本单元的另一篇《牛郎织女》以及拓展文本《梁山伯与祝英台》,系统会自动标出这三篇故事里“善良者的牺牲”“超自然力量的出现”等共性情节,提出探究问题“这些民间故事里的牺牲情节,体现古人怎样的价值取向?”,当学生探究出现困难的时候,就推送一些民俗研究资料,包括古代社会对集体利益的看重程度等,学生借助对比分析得出探究结论。

(三)运用AI 进行阅读评价与反馈

AI 阅读评价与反馈冲破了传统评价的单一性与迟缓性,依靠大数据分析技术,创建起多维度,动态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全方位搜集学生的阅读行为数据,从思维品质,阅读方法,文本理解等层面展开量化与质性评价,出具个性化的评价报告,既表现出优点与缺失,又给出改良意见,营造起“评价 - 反馈 -改进”的良性循环,从而切实推动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的不断发展。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学生完成“普罗米修斯是否应该盗取天火”的辩论后,AI 系统从“论点与文本的契合度”“论据的充分性”“反驳的逻辑性”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对于论点明确但论据单一的学生,报告指出“你抓住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但没有结合人类得到火后的情况进行论述,可以补充文本中‘人类从此有了火,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内容”,并推送拓展任务,让学生分析《精卫填海》中精卫行为的合理性,加强论据的运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给小学生批判性阅读思维培育带来新的可能性,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根基展开实践研究,既能充实教学手段,又可以切实加强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利用智能互动平台,探究式活动,个性化评价等办法,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长处,让学生在积极探究过程中学会质疑,分析和判断。

参考文献:

[1] 邵敏 . 培养小学生成长型思维的语文绘本阅读教学 [J]. 华夏教师 ,2022,(27):16-18.

[2] 李萍 .“树型评价”助力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2,(09):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