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产教融合共同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智能制造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王勇 江晓瑜 段二军 渠宏彬 张辉

衡水健康科技职业学院 河北衡水 053000

引言: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数字化技术是发展关键。高职院校培养输送智能制造数字化人才的重责在肩,当前人才培养与产业需要错位、缺乏实践教学等成为突出的问题。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提出为此提供了解决的方向,在各方整合资源的情况下能够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这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智能制造数字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并能够满足智能制造产业对数字化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特征

产教融合共同体依靠破除校企壁垒,创建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组织协同机制,做到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共同决策。在这个体系中,各方以利益共享为纽带,将设备、师资、技术等资源深入融合。企业给予先进生产场景和实践平台,学校输送人才和科研成果,行业组织充当协调者,最后实现资源有效分配,各方皆赢的良性生态。学校改善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得到创新动力和配适人才,行业促使产业转型升级,做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融合。

二、高职院校智能制造数字化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2.1 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有所合作,但合作层次和深度仍然不足,一些校企合作只是走个过场。例如企业为学校提供一两个实习岗位,学校邀请企业专家来举办几次讲座等,缺乏实质的深度合作,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企业参与度较低,造成人才与产业脱节。

2.2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智能制造数字化领域的教师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充足的实践经验。而如今,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关联学科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以后直接踏入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缺少在企业任职、操作的实际经历以及经验积累,在教学时很难将企业的实际案例、生产经验融入到教育内容当中去,这势必会影响到教育水平和人才培育成果。

2.3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欠合理

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智能制造数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设定并不合理,各门课程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存在重复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相对滞后面,不能够反映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课程设定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也不到位,学生毕业以后无法直接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策略

三、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智能制造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

3.1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深度合作机制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政府要制订一些政策,促使企业参加高职院校智能制造数字化人才培养。比如,对于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补助等政策扶持,加强企业参加的热情。还要完善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给校企合作给予法律支撑。

搭建产教融合平台: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企业、行业组织等合作伙伴,构建产教融合平台,让各合作方共享资源并联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相关活动。譬如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由学校同企业及行业组织一齐参与到学院的创建与经营当中去。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要尝试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比如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工学交替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到企业中去,参与到生产实际项目当中来,让学习与工作得以融合起来。同时,企业也可以按照自身的实际需要同学校一道制定人才培育计划,并培育出那些契合公司需求的高素质数字化人才。

3.2 强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引进企业优秀人才: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通过“柔性引进 + 项目合作”的方式,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这些行业专家不仅可以开设“企业案例工作坊”,将智能生产线调试这些实际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还能参与课程标准制定。如某个高职院校引入了新能源车企技术总监后,增加了智能电池管理系统开发这门课,学生就业率提高 23‰

加强教师培训与进修:建立“企业实践 - 技术研发 - 学术交流”三者结合的培养体系。要求教师每年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时间不少于 2 个月、参与企业车间数字化改造等项目,并定期参加高端培训,每学期参加 16 学时继续教育;采取“传帮带”方式,与新老师共同开发校企课程,提高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

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创建多种评价系统,将企业的技术攻关成果,校企课程列入职称评定,设立专项奖励,针对指导学生获奖和主持开发教材的教师给予重奖,推行发展积分制,将企业的技术创新,专利转化纳入考评范围,营造“教—研—行”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提升教师服务产业的本领。

3.3 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以智能制造数字化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建立起课程体系。根据对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来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做到课程与岗位工作任务相互对应。同时注意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整合,防止课程内容重复。

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关注智能制造领域的新的技术和工艺方法,及时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加强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推进课程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课程信息化建设,开发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充实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革新能力。

四、结论

在产教融合共同体视野下,高职院校智能制造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是项工程,它牵扯到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多方的协作。加大产教融合力度、改良实践教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策略的推行,可以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智能制造数字化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水准,给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给予强有力的人员支持。此外,高职院校应当不断探究创新,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和变化,尽快调节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智能制造产业飞速发展这一态势。

参考文献:

[1]严冬青.“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公关世界 ,2025,(14):61-63.

[2] 赵忠玉 , 史光岩 , 陈多飞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实践中心建设路径研究 [J]. 内燃机与配件 ,2025,(14):152-155.

[3] 吴鹰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J]. 船舶职业教育 ,2025,13(04):11-13.

本文系"2025 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