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策略分析
马秀芳
塔城市城乡建筑规划设计院 新疆塔城市 834700
1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土地资源稀缺性理论: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其使用必须遵循效率优先原则。用途管制通过划分功能分区,限制低效或无序开发,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例如,将城市核心区划定为商业和居住功能区,避免工业用地过度占用优质土地资源。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用途管制通过设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等,保障土地使用的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例如,在生态敏感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禁止任何形式的破坏性开发。
空间经济学理论:认为土地的空间布局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用途管制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例如,在产业园区内集中布局相关产业,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2 当前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不协调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多规冲突的现象。例如,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土地开发利用方向不明确,部分地区出现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问题。以某城市为例,由于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导致部分工业园区土地闲置,而城市核心区却面临用地紧张的问题。
2.2 利用效率低下
一些地区土地开发利用仍以粗放型模式为主,单位面积产出较低。特に在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中,存在土地闲置、重复开发等问题,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例如,某工业园区内部分企业因经营不善导致土地闲置,而周边地区却因缺乏土地资源无法引进新项目。此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低效利用也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2.3 生态保护不足
部分地区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忽视生态保护要求,擅自占用生态用地或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导致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湿地、林地的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威胁区域可持续发展。某地区为发展旅游业,擅自占用湿地建设旅游设施,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减少。
3 基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策略
3.1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推动多规合一:整合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各类用地的空间边界和功能定位,避免规划冲突,确保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向性与协调性。例如,深圳市通过划定清晰的城市开发边界,严格限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投入到重点区域的建设中。
强化规划的法律效力:将国土空间规划纳入法制化轨道,赋予其更高的法律地位。对于违反规划的土地使用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增强规划的约束力。例如,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法》,明确规划的法律地位和责任主体。
动态调整规划内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变化,定期评估和调整国土空间规划,确保其适应性和前瞻性。例如,每五年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规划内容。
3.2 强化用途管制实施
细化用途管制规则:针对不同类型土地(如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制定详细的用途管制细则,明确开发强度、用途变更条件和程序,避免模糊地带。例如,对农业用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禁止擅自改变用途用于非农业建设。
加强监管与执法:建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动态监测体系,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手段实时监控土地使用情况。对违规行为及时查处,形成高压态势。例如,北京市利用卫星遥感和 GIS 相结合的手段,实时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时发现违法占地、土地闲置等问题。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用途管制监督,通过公开土地使用信息、设立举报渠道等方式,提升管制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例如,建立土地利用信息公开平台,定期公布土地利用情况和违规行为查处结果。
3.3 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优化土地开发布局: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合理规划土地用途,避免浪费和不合理使用。例如,在城市地区推广“混合用地”模式,集住宅、商业和公共服务于一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加大对闲置土地、低效用地的清理力度,通过土地置换、用途调整等方式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效率。对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探索市场化流转机制,激活潜在价值。例如,上海市积极推动存量工业用地的转型再开发,将原有的工业用地改造为集文化、商业、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推广绿色开发技术:在土地开发中引入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等,减少资源消耗,提升土地使用的综合效益。例如,在建筑设计中采用节能材料和技术,降低建筑能耗。
3.4 推动生态优先发展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土地开发利用的硬约束,禁止任何形式的破坏性开发。对于生态敏感区域,实施严格的用途管制,优先保障生态功能。例如,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活动。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已受损的土地资源,如废弃矿山、退化农田等,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恢复其生态功能,并纳入用途管制范围进行长期管理。例如,在废弃矿山上种植树木和草皮,恢复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因生态保护而限制开发的地区,完善生态补偿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绿色金融等方式,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例如,中央财政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给予转移支付支持,保障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结束语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完善规划体系、强化管制实施、提升集约利用水平和推动生态优先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规划不协调、利用效率低、生态保护不足等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支撑、政策创新和制度保障,推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全面落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燕晴晴 . 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方法与管控机制研究 [D]. 河南理工大学 , 2023.
[2] 曹银涛 . 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管制行政补偿制度研究 [D]. 西南政法大学 , 2023.
[3] 易家林 , 郭杰 , 欧名豪 , 付文凤 .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变迁、目标导向与体系构建 [J]. 自然资源学报 , 2023, 38 (06): 1415-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