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氢气泄漏典型事故案例的深度剖析

作者

张国文 江枫 任永忠 邓天平 王爱彪

独山子石化公司设备检修公司 833699

1 引言:

2020 年,某石化装置发生了一起事故。机组入口分液罐阀门承插焊缝突发脆性断裂,高压氢气裹挟剧毒硫化氢瞬间喷涌。积聚的氢气遭遇点火源发生闪爆,造成一名人员死亡。这起事故,以最残酷的方式向每一位从业者发出灵魂拷问:当无形的杀手悄然逼近,我们赖以生存的安全屏障是否坚固?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识别并阻断氢气泄漏演变为灾难的链条?这起事故不仅是一个悲剧节点,更是剖析氢气风险、重构安全防线的关键案例。

2 事故深度剖析

2.1 承插焊缝的多重失效:

事故调查的核心聚焦于断裂的承插焊缝。金相与力学分析揭示了其三重致命缺陷。焊接过程中母材与填充金属未能形成有效冶金结合,导致焊缝有效承载截面大幅缩减,成为应力集中和裂纹萌生的优先区域。设计图纸要求的焊缝尺寸未在施工中得到保证,显著削弱了焊缝抵抗复杂载荷的能力。长期服役于含硫湿氢气环境,加之可能的制造热处理不当,导致焊缝及热影响区材料韧性严重下降,在低温或冲击载荷下极易发生脆性断裂。

2.2 氢气泄漏的“寂静”特性:

事故的另一恐怖之处在于其泄漏初期发生的“寂静”性。虽然混合了硫化氢,但极低浓度下其标志性“臭鸡蛋”味可能被忽略或未能及时扩散至人员感知范围。氢气无色,初始泄漏可能无明显喷射流或低温结霜现象。这种“寂静”使得泄漏未能被早期发现和干预,宝贵的应急逃生和处置时间被无情剥夺,直至氢气云团达到爆炸极限并被点燃。

3 氢气的危险特性

氢气作为石化、新能源等领域的常见介质,其独特物理化学性质使其成为最危险的工业气体之一。无色无味,感官无法直接探测,高度依赖仪器监测。爆炸极限极宽(4% - 75% Vol):意味着空气中混入少量氢气即可能进入爆炸范围,且维持爆炸性的浓度区间非常大。最小点火能极低( (0,019mJ) :约为常见溶剂蒸汽点火能的 1/10 ,仅相当于一只蚂蚁轻咬产生的能量。人体静电放电、微小金属碰撞火花、非防爆电器开关动作等日常微小火源均足以引燃。分子量小( Qg/mol⋅ )、密度极低(空气的 1/14):泄漏后具有极强的向上和向外扩散能力,极易在封闭空间(如泵房、厂房)顶部或通风不良处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当流速超过 时,氢气与管道摩擦极易产生并积聚静电荷,形成潜在点火源。单位质量燃烧释放能量巨大,爆炸威力惊人。这些特性共同塑造了氢气“隐形高能炸弹”的本质,使其泄漏风险的管理极具挑战性。

4 机泵维修作业:阻断氢气泄漏风险链的关键环节

机泵维修钳工虽非工艺操作者,但其作业直接触及设备密封完整性的核心。每一次螺栓紧固、每一处密封更换、每一次法兰回装,都是守护高压氢气不越雷池的最后防线。螺栓预紧力失当,过松导致法兰密封失效泄漏;过紧或受力不均则可能引起法兰变形、垫片压溃或螺栓应力超限断裂。气阀顶丝松动或密封失效是压缩机高压腔氢气泄漏至低压侧或外界的常见路径,泄漏氢气在局部积聚遇点火源即爆燃。密封系统老化失效,轴封、活塞环、O 型圈等动 / 静密封件在氢气环境、高温、频繁启停下易老化、磨损、失去弹性,形成持续泄漏点。检修引入点火源,使用非防爆工具(产生撞击火花)、未有效管控非防爆电子设备(手机、相机)、人员未着防静电服(人体静电放电)等,在泄漏环境中成为引爆源。维修环节的微小疏忽,在氢气“低点火能、宽爆炸极限”特性的放大下,足以瞬间突破安全阈值,引发灾难。

5 构建本质安全屏障:“三个必须”实践体系

5.1 配件验收“锱铢必较”:筑牢安全第一道防线。

技术文件严审:对关键部件,必须严格对照设计图纸、技术规格书及最新版材料标准,核验供应商提供的材质报告、无损检测报告、热处理报告、功能性试验报告。入库前必须进行外观检查、关键尺寸复测、材质光谱抽检。对存在微小裂纹、硬度异常、尺寸超差、证书不全或信息不符的配件,坚决拒收。充分汲取以往因配件不合格、轴系部件内部存在未检出的微裂纹而引发泄漏事故的教训,将隐患彻底隔绝在安装之前。

5.2 检修过程“步步为营”:规范作业严守程序红线

能量隔离与工艺处理确认:涉及管线断开作业,必须严格执行上锁挂牌程序,并通过工艺确认单、现场检测双重验证系统已有效隔离、泄压、置换。装配质量精准控制:法兰螺栓紧固必须遵循十字交叉、对称、分步原则,使用经校准的扭矩扳手按设计力矩值精准施拧,并做好标记,严禁凭经验感觉操作。佩戴好个人防护装备,进入装置区必须全程穿戴合格的防静电服、防静电鞋,确保人体静电有效导除。做到工具管控,必须使用防爆工具或经认证的无火花工具。严禁携带任何非防爆电子设备进入爆炸危险区域。

5.3 应急响应“分秒必争”:掌握生命主动权

“保命”原则优先:一旦检测仪报警或发现异常,立即停止作业,遵循“逃生优先”原则。无需请示,第一时间正确佩戴随身携带的应急逃生呼吸器或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沿预先规划并演练的最近逃生路线迅速向上风向撤离。强化情景意识与演练,深刻铭记事故教训,时刻保持对氢气泄漏风险的警觉。定期组织全员参与的氢气泄漏专项应急演练,重点训练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快速正确佩戴、复杂路径下的紧急疏散、集合点清点。确保每位员工熟悉装置区所有逃生路线、风向标位置及应急集合点。清晰定位生命价值,牢固树立“生命安全是最高价值,远高于设备价值与检修进度”的核心安全观。在疑似泄漏风险面前,任何犹豫和侥幸都是对生命的漠视。

6 结论:

将“时时放心不下”转化为行动自觉。氢气安全风险管控,是石化、氢能等高风险行业永恒的核心命题。对于身处风险核心的机泵维护人员而言,每一次扳手的旋转、每一次密封的更换、每一次配件的检验,都非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构筑本质安全防线的关键行动。唯有将安全规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方能有效遏制“四两拨千斤”式的氢气风险,避免让这高效清洁的能源成为夺命的“催命符”。安全生产绝非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而是关乎企业存续、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必答题”。当我们以敬畏之心拧紧每一颗螺栓,是在守护生命不可逾越的底线;当我们以专业精神封堵每一处漏点,是在筑牢企业长治久安的堤坝。唯有全员践行“三个必须”,将安全文化深植血脉,方能真正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本质安全屏障,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平安归家。

参考文献:

[1]GB 50177-2005, 氢气站设计规范 [S].

[2]GB/T 34542.1-2017, 氢气环境用金属材料 第 1 部分:抗氢脆性能的试验方法 [S].

[3] 马昌峰, 陈国华. 氢气泄漏扩散与爆炸风险研究进展[J]. 化工学报,2020, 71(2): 507-520.

[4] 张礼敬, 陶刚. 承压设备焊接接头失效分析与预防[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 重点关注焊缝未熔合、焊脚尺寸不足等缺陷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