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延安精神与西迁精神融合视域下高校学风教风建设创新研究

作者

刘士成

三峡大学 湖北省宜昌市 443002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当前高校学风教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术规范意识薄弱;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育人意识待加强。2025 年 X 月,笔者参加" 立德树人 夯实人才培养之基" 专题培训班,通过延安革命圣地的沉浸式学习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实地考察,深刻认识到红色精神资源对优化学风教风的独特价值。延安精神所蕴含的坚定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等品质,以及西迁精神展现的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等特质,为新时代高校学风教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二、红色精神资源的时代价值解析

(一)延安精神的学风教风启示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杨家岭革命旧址的现场教学表明,抗大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仍坚持 " 理论联系实际 " 的办学方针。当前我院调查显示,32% 的学生认为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亟需加强学以致用。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梁家河知青院的创业历程彰显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这启示我们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我院已将实验课时比例提升至总学时的 35% 。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保育院的情景教学展现了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针对当前部分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二)西迁精神的现代教育意义

胸怀大局的担当意识:西迁教授们 " 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上行囊去哪里" 的家国情怀,为师生树立了学术报国的典范。

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高等工程教育博物馆展示的钱学森手稿等珍贵资料,体现了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我院实施的 " 实验操作标准化 " 改革,使实践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三、学风教风建设的创新路径

(一)价值引领体系构建

(1)打造" 四史" 教育品牌活动

结合生物医药专业特色,设计 " 医药发展中的红色记忆 " 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举办 " 红色医药人物 " 故事会、" 抗疫精神 " 专题讲座、" 科学家精神 "图片展等形式,将专业教育与红色教育有机融合。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建立 " 线上 + 线下 " 双轨教育平台。线下建设 " 红色文化角 ",线上开发" 医药学子微党课" 小程序,推送红色教育内容。

(3)健全教师发展体系

实施 " 三阶段 " 培养计划:新进教师开展 " 教学基本功 " 培训;中级职称教师参与" 教学创新能力" 提升计划;高级职称教师承担" 教学导师" 职责。

(二)制度保障机制创新

(1)优化教学质量监控

构建" 五位一体" 质量保障体系:学生评教、同行评议、督导检查、领导听课、社会评价。开发教学质量监测平台,实现教学全过程动态管理。建立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规范教学行为。

(2)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修订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完善实习管理制度,实行 " 双导师 " 制,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3)完善学业支持体系

建立 " 预警 - 帮扶 - 跟踪 " 闭环管理机制。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实施 " 一对一 " 帮扶计划。开设 " 学业指导工作坊 ",提供学习方法辅导。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全程记录学业发展。

(三)实践育人平台优化

(1)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与宜昌本地医药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 "企业定制班",实行 ′′31′′ 培养模式。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2)拓展实践教学资源

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发" 药物制剂生产工艺" 等虚拟实验项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网络,满足不同专业实践需求。举办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

(3)创新教学模式

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活动。利用大数据分析学情,实现精准教学。

(四)文化环境营造工程

优化校园学习空间布局,建设 " 书香校园 "。在教学楼、实验室等场所布

置学风建设标语。打造专业文化长廊,展示学科发展历程。制定《学风建设实施细则》《教师教学规范》等制度。建立学风建设责任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完善奖惩制度,形成激励约束机制。

四、实施成效与典型案例

(一)校内特色实践项目

1.“红色基因 + 专业教育”融合课程创新

在《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中,我们创新性地融入了三峡工程建设中科研人员的奋斗故事,以及宜昌本地制药企业(如人福药业)在抗疫期间的突出贡献案例。通过讲述身边真实的科研攻关历程,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动力。该课程已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学生评教满意度达 96.5%

2.“实验室6S 管理”实践计划

借鉴延安精神中的艰苦奋斗作风,在生物与制药学院实验室推行 "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 ′′6S 管理制度。由学生党员带头,组织各班级轮流负责实验室维护,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强化了责任意识。实施以来,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率下降 80% ,仪器设备完好率保持在 98% 以上。

(二)本土化红色教育实践

1.“宜昌红色医药史”专题研究

组织学生开展本土医药发展史研究,重点调研宜昌抗战时期红色医院的历史、三峡地区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等课题。通过查阅档案馆资料、走访老医药工作者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专业的历史传承。已完成《鄂西抗战时期的医药卫生工作》等3 篇研究报告。

2.“校企共育”实践平台建设

与宜昌本地龙头企业(如安琪酵母、东阳光药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导师。通过 " 认识实习 - 生产实习 - 毕业实习 " 三阶段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专业认知。近两年已有 60 余名学生通过该平台实现高质量就业。

3.“数字红色教育”资源开发

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开发了" 云端红色教育" 资源库。包括:线上VR 展厅:" 延安精神在医药领域" 专题展览;微课视频:" 从三峡精神看科研报国" 系列讲座

(三)教风建设创新举措

1.“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

收集整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建立分类案例库。目前已收录生物制药类课程思政案例 127 个,涵盖科学家精神、工程伦理、创新意识等多个维度,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有力支撑。

2.“师生共研”项目制

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科研项目,近两年立项校级 "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 项目 23 项,其中 5 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通过科研实践,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促进了教师教学科研的有机融合。

五、深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长效机制,建立红色教育资源转化标准,完善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

(二)强化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源投入,强化督导检查

六、结论与展望

延安精神与西迁精神的融合创新,为新时代高校学风教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将红色基因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师生的内生动力,推动形成教师潜心育人、学生勤奋向学的良好生态。未来需要在红色资源转化机制、效果评估体系等方面继续深化研究,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姓名:刘士成,姓别:男,民族:汉,籍贯:吉林永吉 生于:1977 年2 月,职称:研究实习员, 学历: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