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实施融合教育的案例研究
郎永红 李燕
石家庄市藁城区育才幼儿园 河北省石家庄 052160
前言:这些年来,融合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发布学前融合教育成了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发展学前融合教育,是增强特殊需要儿童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会适应性、促进特殊需要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 [1]。对于融合教育,有的人最初是感到陌生的,“特殊需要儿童为什么会来普通学校?”成为他们的疑问。那些来到普通幼儿园的特殊需要儿童,可能会让幼儿教师感到手足无措。幼儿教师认识到这些儿童所表现出的特殊性后,开始努力地让特殊需要儿童融入普通儿童群体中,也在逐步地将面向特殊需要儿童所实施的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一、幼儿教育中实施融合教育的必要性
特殊需要儿童在整所普通幼儿园当中只是一个很小的群体,而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的特殊之处不尽相同。如笔者近几年所接触的特殊需要儿童主要存在感觉运动统合失调、轻度多动等处于临界行为特殊的儿童。这些特殊需要儿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干预和帮助。基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在幼儿教育中实施融合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一) 融合教育能为特殊儿童提供新的成长环境
面对特殊需要儿童,教师需要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从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环境入手。特殊需要儿童来到普通幼儿园,意味着儿童的成长环境变得不同了,也意味着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有了共同的成长环境。当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时,教师需要对他们予以更多的关注,但又要把握好度。在教师开辟的融合教育的空间内,特殊需要儿童可以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他们的成长也有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融合教育能让教师更好地认识特殊需要儿童
特殊需要儿童往往需要教师通过感知来判断他们的特殊之处,也需要教师利用有效的手段,形成对他们的科学认识,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判断与认识往往决定着教师实际的教育行为与结果。教师只有走进特殊需要儿童的内心世界,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
二、幼儿教育中实施融合教育的策略
融合教育的本质是关注并满足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需要,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与普通儿童一样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实现教育公平。融合教育的思路主要是以融合的视角去接纳和包容每一名特殊需要儿童,以融合的方式去探索如何消除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隔阂,让特殊需要儿童和普通儿童相互促进 [3]。在幼儿教育当中,基于特殊需要儿童个体的具体情形进行案例研究,再实施融合教育,会更加契合实际。鉴于此 , 笔者将结合融合教育案例,提出融合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
( 一) 从接收到接纳的融合
要想更好地接纳和支持特殊需要儿童,在实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制定针对性教育措施,尤其是接纳特殊需要儿童,避免存在特殊对待及异样眼光,需要科学合理对现阶段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帮助幼儿更加有效适应未来发展,提升整体教育的可靠性。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转变理念唤醒教师 ,对特殊需要儿童的认识 , 让教师能够真心的接纳儿童。例如在实地进行教育阶段,通过观看影片而衔接情感的方式,通过丰富阅读积累经验,教师可以感悟与思考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表现,其原因从而能够为后续教育带来更多帮助。而且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引导幼儿互相地接纳,儿童世界天真无邪,若特殊需要儿童没有频繁的攻击行为,他们需要和普通儿童相互帮助、相互关爱。面对攻击性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及情境教学的方式,帮助普通儿童理解其无法控制的行为。幼儿园还应该积极与特殊需要儿童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只有得到家长的认可,才能够有序顺利地开展融合教育,为幼儿提供和谐的环境。
( 二) 追求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一般性
融合教育的对象是特殊的,但实际上,他们与普通儿童也有诸多共同点。因此,融合教育的实施策略之一是通过相对一致的环境来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成长空间。例如,在开展音乐活动时,幼儿们都跟着教师学唱歌曲,只有一位叫鸣鸣的小朋友始终没有参与活动。他坐在椅子上扭来扭去,一会儿玩玩身边同伴的衣服,一会抱抱另一边的同伴,看旁边的同伴都不理他,又开始玩起了自己的椅子。玩了一会儿,鸣鸣突然拿起附近的玩具边玩边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看,这个玩具多好玩,你快看我发现了新玩法呢 !”在被教师制止后,鸣鸣坐在座位上若无其事,继续无所事事地东张西望。
午睡时间,老师正在陪同幼儿午睡,可鸣鸣在床上翻来覆去一直不睡,一会儿把被子蒙在头上,一会儿把整个人蜷缩起来,一会儿玩枕头,一会儿又拿起鞋子玩起来。这时,另外一名幼儿寻求帮助,老师便离开了鸣鸣床边,鸣鸣偷偷抬起头看到老师走后,立刻离开了自己的小床,跑到其他小朋友的床上叫醒了正在睡觉的小朋友,想与他玩游戏。而鸣鸣这样自娱自乐的情况,基本每天都会在午睡时作为幼儿重要生活环境的幼儿园也是影响幼儿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生态系统。
当一个班级出现一名“孩子王”时,幼儿就容易受其影响,互相模仿,还有其他幼儿受欺负之后的反抗会让幼儿行为加剧导致班级氛围变差。当幼儿出现多动行为时,教师如果总是在集体面前批评幼儿,幼儿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变得对一切事物无所谓、不关心,最后导致多动行为加重。结合鸣鸣的行为,除常规活动外,我们尝试开展课程活动“手不是用来打人的”。从阅读绘本《手不是用来打人的》着手,帮助全体幼儿重新认识自己的小手,再通过科学活动“指纹大作用”、社会活动“能干的小手”、艺术活动“小手变变变”等帮助幼儿发现小手的作用与本领。一系列活动实施之后,大部分幼儿能够学以致用并互相提醒,如在鸣鸣动手时及时制止并说出“手不是用来打人的”。课程活动“手不是用来打人的”以切实可行的方式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小手与语言与外界交流、释放善意,也充分体现了融合教育活动的特点,将个别化教育与日常教学相融合,帮助幼儿学会控制情绪,从而获取友谊,避免冲突 ! 这样的融合教育润物无声,可以给特殊儿童更加平常且广阔的空间,让特殊儿童的成长更具一般性。
( 三) 基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构建融合教育环境
融合教育的要点之一是让特殊需要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获得成长。融合教育环境的构建以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具体分析为基础,具有针对性,对特殊需要儿童具有积极意义。
每个人都会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适宜的环境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鸣鸣对玩具的占有欲较强,且喜欢随时随地摆弄周围的玩具,因此我们在摆放玩具、收纳材料时制作属于他的特殊标记,加强其秩序感 : 同时提供足够数量、多样种类的玩具,吸引鸣鸣全身心投入活动中,以此减少鸣鸣与同伴间不必要的冲突 ; 最后提供适宜的空间 -——班级情绪小角落,当鸣鸣不开心时,给予其宣泄情绪的小天地,使其全身心得到放松。
结语
基于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教师在幼儿教育中通过进行融合教育的实践与反思可以发现,重视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让特殊儿童参与到普通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有利于特殊需要儿童未来的健康成长 [4]。融合教育的开展有效与否,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要在结合自身已有经验的同时,持续关注特殊需要儿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确定融合教育的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 庄鸿远,王晓燕,王凌云 . 基于融合教育理念的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与建议 : 评《特殊幼儿学前融合教育》[J]: 学前教育研究,2023(6):95.
[2] 周秋红 . 听障幼儿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J]. 现代特殊教育 ,2023(11):72-74
[3] 夏金荣,庄鸿远 . 学前融合教育的本质及发展研究 : 评《特殊幼儿学前融合教育》[J]. 学前教育研究,2023(12):2.
[4] 欧娟娟 . 幼儿园融合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J]. 成才,2023(11):54-55
[ 基金项目 ] 本文系 2024 年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支持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2405030) 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郎永红,1974.12,女,汉族,学历:本科,职称: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单位:。
李燕,197808,女,汉,籍贯:河北藁城,学历:本科,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