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分析

作者

阮静

安徽友诚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31

一、理论基础与技术框架

1.1 核心概念界定

城镇开发边界是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划定的,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城镇集中建设,且空间相对集中的区域边界。它明确了城镇建设的空间范围,是约束城镇无序扩张、保障生态和农业空间的重要手段。与城市增长边界、建设用地规模边界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城市增长边界侧重于控制城市空间的蔓延,强调生态保护;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主要关注建设用地的总量控制。而城镇开发边界综合了两者特点,不仅考虑城镇发展的空间需求,还注重与生态保护、农业发展等目标的协调,是一个综合性、战略性的空间管控界限。

1.2 技术框架设计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框架是确保划定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该框架以多源数据融合为基础,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技术手段,结合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形成一套完整的划定流程。具体包括数据收集与预处理、现状分析与评估、发展预测与模拟、边界初步划定、方案优化与调整以及成果输出与评估等环节。通过这一技术框架,能够实现对城镇开发边界的精准划定和动态管理,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有力支撑。

二、现有划定方法分析

2.1 方法分类与比较

目前,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主要包括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方法、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方法、基于城镇发展规律的方法以及综合多种因素的方法等。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方法以生态保护为核心,通过识别生态敏感区和生态廊道,确定城镇发展的生态约束边界,但可能忽视城镇发展的实际需求;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方法侧重于评估区域资源环境对城镇发展的支撑能力,以此确定城镇建设规模和边界,但对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考虑相对不足;基于城镇发展规律的方法主要依据城镇历史发展轨迹和现状特征,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划定开发边界,然而可能缺乏对生态和资源因素的充分考虑;综合多种因素的方法则综合考虑生态、资源、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或模型进行边界划定,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的优势,但实施难度较大,对数据和技术要求较高。

2.2 现存问题总结

现有划定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数据获取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足,导致划定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例如,生态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可能存在缺失或更新不及时的情况,影响边界划定的科学性。二是划定方法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采用的划定方法差异较大,导致划定结果难以比较和协调。三是公众参与度不高,划定过程往往以政府和专家为主导,公众的意见和需求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影响划定结果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四是缺乏动态调整机制,城镇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现有划定方法大多为静态划定,难以适应城镇发展的不确定性。

三、关键技术方法创新

3.1 数据支撑体系构建

构建完善的数据支撑体系是提高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科学性的关键。整合多源数据,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生态环境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高效存储、管理和分析。同时,加强数据的动态更新机制,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例如,通过定期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实时监测城镇建设用地变化情况,为边界调整提供数据支持。此外,利用物联网技术收集生态环境实时数据,如空气质量、水质等,为生态保护和边界划定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3.2 划定技术优化

在现有划定方法基础上,结合新技术手段进行优化。运用 GIS 空间分析功能,建立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将生态、资源、经济、社会等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确定各因素对城镇开发边界的影响权重,实现边界划定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例如,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加权求和计算综合得分,根据得分情况划定开发边界。同时,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对城镇发展规律进行模拟和预测,提高边界划定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历史城镇发展数据,建立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和空间分布,为边界划定提供参考。

3.3 公众参与机制

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在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如开展问卷调查、举办公众听证会、建立线上意见反馈平台等。在划定过程中,及时向公众公开相关信息,包括划定依据、方法、初步方案等,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同时,建立公众意见反馈处理机制,对公众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进行充分吸纳和整合,优化划定方案。例如,在某城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中,通过线上问卷调查收集了数千份公众意见,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和处理,使划定方案更符合公众需求,提高了方案的可接受性。

四、技术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4.1 实施流程设计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技术实施需构建一套严谨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流程。首先,前期准备阶段至关重要,要组建跨部门、多学科的专业团队,涵盖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生态环境、经济分析等领域专家,确保从不同视角为划定工作提供全面支持。同时,广泛收集各类基础数据,包括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生态敏感区分布、人口经济统计数据等,并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标准化处理,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为后续分析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其次,进入现状评估与分析环节,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城镇发展的现状特征进行深入剖析,识别城镇发展的优势区域、问题区域以及潜在的发展空间。通过生态敏感性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等方法,明确城镇发展的生态约束和资源限制条件,为边界划定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开展多情景模拟与预测,结合城镇发展战略规划、人口增长趋势、产业发展方向等因素,设定不同的发展情景,运用专业模型对城镇未来用地需求和空间扩展趋势进行模拟预测,分析不同情景下城镇开发边界的合理范围。随后,进行边界初步划定,综合考虑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依据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运用科学的划定方法,并结合三区三线划定规则,确定自然资源空间总体规划城镇开发边界范围。组织多轮专家论证和部门协调会议,邀请规划、生态、环保、国土等领域的专家以及相关部门代表对初步划定方案进行评审,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对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在方案优化过程中,要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避免出现边界冲突和空间不连贯的问题。同时,开展公众参与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公众听证会、线上意见反馈平台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确保划定方案符合公众利益和实际需求。最后,将经过充分论证和优化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案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批和备案。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建立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利用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时掌握城镇开发边界的实施情况,定期对边界划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对边界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城镇开发边界始终能够适应城镇发展的动态变化,实现国土空间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4.2 政策与制度保障

完善的政策与制度是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在政策层面,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明确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战略地位和目标导向,强调其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集约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制定鼓励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外且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区域,给予生态补偿和政策扶持,引导城镇建设活动向边界内集中。同时,加强对城镇开发边界内建设用地的管控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健全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管理制度,明确划定的主体、程序、标准和责任,确保划定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规划信息的共享和协同管理,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提高工作效率。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和实施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违规突破边界、擅自调整规划等行为进行严肃问责,确保边界划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此外,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城镇开发边界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为边界划定和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对违反城镇开发边界规定的行为,制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4.3 技术工具推荐

在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技术工具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划定质量。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核心工具之一,它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功能,能够对多源数据进行集成和整合,实现空间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和模拟。通过GIS 技术,可以直观地展示城镇发展的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为边界划定提供精准的空间分析支持。遥感技术(RS)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的地表信息,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实时监测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违规建设和土地利用变化等问题,为边界调整和动态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全球定位系统(GPS)可用于实地数据采集和定位,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挖掘海量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城镇发展预测和边界划定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例如,通过分析人口流动数据、经济活动数据等,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城镇未来的人口分布和产业发展方向,从而合理确定城镇开发边界。此外,一些专业的规划软件,如 CityEngine 等,可用于城镇三维建模和空间模拟,帮助规划人员更直观地了解城镇发展态势和边界划定效果,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五、结语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通过对现有划定方法的分析,提出了关键技术方法创新,包括数据支撑体系构建、划定技术优化和公众参与机制等方面,并制定了技术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到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不断探索和完善划定方法和技术手段,加强政策制度保障和公众参与,确保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适应城镇发展的不确定性,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精准实施和城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国土空间规划优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配置方法探索——来自盐都区实证分析 .胡剑双; 倪菁菁; 陈宇琼; 吴凡; 韩非.2024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24

[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研究 . 潘裕娟 ; 陈伟劲 ;李翩 ; 徐宏基 .2024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24

[3]  多规融合视角下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思考——以四川省安岳县X 乡镇片区为例. 史吉康; 何莹琨; 林三忠.2024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24

作者简介:阮静 1987 年 8 月 14 日 女 汉 本科 目前职称:副高工程师 研究方向: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