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音乐戏曲表演体验活动设计策略探究
玛衣拉·达吾提汗
新疆奇台县第三中学 831800
引言
从以“核心素养”目标引领来要求,音乐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戏曲综合性的艺术特色和文化魅力赋予了其落地的空间。怎样组织真正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戏曲表演实践课程,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让“死”的文化基因“活”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戏曲教学的价值
戏曲课程作为综合艺术是初中音乐教学中具有独特教学价值的课程。将戏曲教学作为初中音乐教学内容之一可以从多个层面实施教学课程的育人教育。第一,在文化理解与传承上,戏曲包含了许多传统要素,比如在《天仙配》这个黄梅戏唱段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好听的黄梅戏唱腔,而且可以学习到一个传统的民间故事,在《花木兰》选段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传统忠孝节义等道德理念。以上内容都是传统文化的内核部分。
对于学生们的艺术表现力和创新能力而言,学唱段能够培养嗓子,学身段能够训练身体的协调能力,学锣鼓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应能力等,学生都具有递进的从模仿到自己动手的训练模式。另外,戏曲表演注重唱念做打的统一协调,戏曲给学生们带来的视觉美感也不相同。程式化的表演方法往往简单,背后却有着不一般的美学思维。
二、素养导向的戏曲表演体验活动设计原则
基于上述价值,设计活动需遵循:
体验为先,实践为本:将听戏变为演戏,强调学生在模仿、扮演、协作中的亲身经历,让知识在做中学中内化。
情境浸润,文化共生:避免孤立技能训练,将唱段、动作置于故事情境与文化背景中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为何如此表现。
尊重差异,放手参与:布置分层作业(主唱、配角、敲锣模拟、道具加工),让各种基础、喜好不同的学生找到切入口并有所收获。
三、构建深度体验的戏曲活动
(一)精选适口片段,激发兴趣起点
教师切忌选用过于专业、难度过大的选段,而是要选用旋律简单、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典型片段。如黄梅戏《打猪草》中的对唱部分,旋律旋律欢快,歌词易懂,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选段节奏活泼,唱词通俗,富有主旋律,亦适宜初中学生学习。或者选用这些片段,时长要短,一般不超过3—5 分钟;要选用有代表性的唱段,能代表剧种特色;在内容的选取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先播放完整片段让学生感受,然后再将其分为几个部分截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进行教学。
(二)创设沉浸情境,拉近文化距离
学生想要真正走进戏曲,不仅仅是通过教唱的方式就可以的,还需要一定的巧妙的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将一些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给学生提供渠道。例如当进行《花木兰》的选段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入手思考。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问题:你如果是花木兰,在决定替父从军之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在军营之中要瞒着自己的身份在说话和行走,那么该如何做动作?教师通过此种提问,引导学生去换位思考。之后,还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动作和眼神来模拟出相应的心理,例如在表现坚定时,眼睛需要显现出坚定眼神,而在表现小心时则需要收敛动作。学生在体会此方法之后,就可以意识到戏曲表演并不是随意比划表演出来的。
(三)分层体验实践,人人皆可参与
戏曲教学的分层在于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参与形式。比如对于零基础的学生,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动作开始模仿做起。先从最简单的动作做起,可以是兰花指,只需把大拇指跟中指相叠,其余的手指自然外展即可,这一个动作对于学生来说会很容易,不易掌握的是云手动作,教师可以先将这个动作分为三部分进行分解,把双手中间的交插动作先教给学生,再让学生分左右手将兰花指向前、向右、向后分开划圆,最后将定格完成。还以台步的教学为例,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原地重心移动,再逐渐加上行走。当然,在唱腔教学时也需要选择适合学生能力的唱词段落,教师要考虑到音域,不要高也不要低,可以先由学生朗读熟悉一下唱词的节奏,然后再由旋律过渡。
排演小片段时,教师可让学生一人唱主角,一人唱配唱或旁白,可安排学生用打击乐器模仿锣鼓节奏;对于没有勇气唱戏的学生,可安排简单的打动作或者道具管理工作,5-6 人为一小组为宜,使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教师可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如给角色设计一句符合语境的台词,或者对人物性格有调整的表演等。
最后,还可利用硬纸板自制简易脸谱,体会不同色纸代表人物性格的不同特点,用绑着彩带的木棍代表马鞭,用长纱布代表水袖,这些自制道具能减少投入成本并让学生参与制作,再配合这些体验性的实践活动,能更好地使学生直观理解戏曲表演各种符号所体现的人物特征。
(四)强化过程评价,看见素养生长
戏曲授课应多评价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师可以制作简单的观察记录表,记录每个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参与情况,比如:是否尝试新动作、是否能理解人物心理、小组互动是否积极等。这种观察要在授课过程中的所有阶段进行,而不能只着眼于最后的表演展示。每组表演完后,其他组从表演是否到位、动作是否做出来、配合度如何等方面提出建议。这种互评也要尽量强调建设性,而不是一味的好与坏。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评价的用词参考,比如我觉得你们的表情很到位、下次要注意节奏统一等。在展示环节要注意营造轻松的氛围,可以设置课堂小剧场时间,让每个组都参与展示学习收获。评价时不能过于强调唱的准不准、动作标准不标准,而要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了戏曲的形式。对于紧张的学生要多鼓励,肯定他们的尝试精神。对于教师的反馈要具体有针对,避免一开口就是很好、不错,要说具体从哪里哪里进步了,比如你今天把花木兰的威风表现出来了、你的台步比上星期进步多了。如果学生要努力之处,可以用建议的方式提出来,这样的反馈使学生知道努力的方向,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
可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戏曲教学必须以培养、发展戏曲鉴赏与表现能力为核心任务,而不是那种让音乐教师孤独又凄清的“独唱”。核心素养如何培养,戏曲教学如何才能“高调”,最关键的是活动——“激发并引导学生兴趣,最终让学生沉浸在音乐表演体验活动中”。
参考文献:
[1]施建红. 戏剧芬芳非遗传承——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绍剧进校园”校本课程建设开发与实施 [J]. 教育 ,2021(16):16-17.
[2] 王寒蓉 . 初中戏曲音乐的情境教学实践研究 [D]. 浙江 : 浙江师范大学 ,2023.
[3] 莫莉花 . 基于传统戏曲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探究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4):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