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英语与语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目标整合策略研究

作者

段有悦

唐山市第二十中学

引言

在“双减”政策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培育学生综合素养成为教育实践的核心命题。初中英语与语文课程同属语言学科体系,前者侧重语言工具性,后者强调文化传承性,二者在思维训练、文化理解维度具有天然互补性。本研究将结合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成果,探索双科目标整合的有效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实践参考。

一、跨学科整合的理论与现实需求

传统分科教学虽能系统传递知识,却易陷入碎片化陷阱,难以满足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需求。英语与语文作为语言类学科,前者侧重工具性沟通,后者强调人文性滋养,二者在思维训练、文化认知层面具有天然互补性。这种整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语言实践构建双向认知通道:语文课程中积累的母语文化底蕴,能为英语跨文化交际提供内生动力;英语课程中习得的表达范式,又能反哺母语思维的逻辑性与开放性。

从现实需求看,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人才,要求教育者打破为教而教的惯性思维。当学生用英语介绍端午习俗时,不仅需要准确翻译赛龙舟、包粽子等文化符号,更要理解屈原爱国精神的当代价值——这种文化转码过程,正是跨学科整合的现实意义所在。通过整合教学,学生能在分析中英文新闻报道差异中提升媒介素养,在比较中外文学经典中深化文化自信,最终实现从语言能力到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

二、目标整合的三维策略体系

(一)学科联结,建立语言- 文化- 实践螺旋

初中英语与语文的跨学科整合需以语言实践为纽带,形成语言能力积累 -文化理解深化 - 实践创新生成的螺旋式上升路径。具体可选取语文经典文本与英语同类题材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例如将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与英语说明文Dragon Boat Festival 并置,引导学生分析中英文叙事逻辑的差异:中文注重意境渲染与情感表达,英文侧重事实陈述与逻辑梳理。通过此类对比,学生既能提升双语阅读能力,又能感知文化符号的表达差异。

在此过程中,能力发展需遵循递进原则。初期聚焦语文文本的文学鉴赏,如分析《端午的鸭蛋》中鸭蛋络子的民俗象征意义;中期转向英语文本的跨文化解读,如探讨zongzi 在英文语境中的文化适配性问题;最终通过制作双语文化手册、设计节日主题海报等实践任务,将语文课习得的修辞技巧转化为跨文化传播能力。最后,为增强实践真实性,可创设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项目主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从文案撰写到成品展示的全流程。项目成果需具备传播价值,如制作英文版节日微纪录片、设计双语文化展板等,并在校园国际文化节或社区活动中展播。此类任务不仅能检验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能培养其文化传播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师协作,打破学科教学孤岛

语文与英语教师需建立定期共同备课机制,围绕教学主题进行深度对话。例如,在解析《论语》礼的内涵时,语文教师可侧重文本解读与文化阐释,英语教师则需指导如何用英文准确表达 ritual(礼制)与 etiquette(礼仪)的概念差异,避免因文化误译导致语义流失。此外,历史教师的参与能形成文史英三科联动网络,如补充端午节起源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构建文学 - 历史 -语言三位一体的认知框架。为提升协作效率,课题组可编撰跨学科教案集,收录典型案例与可复用的教学模板。例如经典文本翻译工作坊模式,通过分解教学步骤,为教师提供标准化操作流程。此类资源库的建立,不仅能降低跨学科教学的实施门槛,更能促进校际间的经验共享与模式推广。

(三)学生主体性激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

跨学科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设计分层任务驱动体系,可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逐步迈向高阶思维。基础层任务聚焦知识获取,如对比中英文节日描述的用词差异;提高层任务强调分析与应

用,如探究龙在中外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差异,并尝试制定跨文化翻译策略;拓展层任务则要求创新产出,如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微纪录片,并在校园平台展播。

为记录学习轨迹,可采用档案袋评价法,系统收集学生的参与记录、合作笔记、初稿与终稿等过程性材料。评价维度需兼顾知识掌握、能力发展与情感态度,例如:

语言能力:英文文案的语法准确性、文化适配性;

文化理解:对中外文化差异的分析深度与包容度;

实践创新:作品创意、技术运用与传播效果。

此类评价体系能动态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避免 " 一考定终身 " 的局限。同时,通过展示优秀成果(如入选校刊、参与国际交流),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与文化自信。

三、实践案例:冀教版英语与语文整合设计

以Culture and Heritage 单元为例,教师可设计守护非遗跨学科项目。语文课选取《敦煌壁画》说明文,引导学生分析由主到次的空间顺序与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逻辑;英语课则引入《The Terracotta Army》英文材料,对比中英文说明文总 - 分 - 总结构与数据支撑的差异。两节课后,学生以 4 人小组为单位,选择本地非遗项目(如蔚县剪纸、唐山皮影)开展调研:查阅县志了解起源,采访传承人掌握现状,用中英文撰写《非遗保护提案》(中文侧重文化价值阐述,英文强调可行性方案)。最终成果需包含双语解说视频(时长3-5 分钟)与保护建议手册,在班级文化墙与学校公众号同步展示。

在评价方面可采用文化洞察力 - 语言准确性 - 传播效能三维量表:文化维度考察对非遗历史与现状的理解深度,语言维度评估中英文表述的规范性与文化适配性,传播维度统计视频播放量与手册领取量。过程记录采用档案袋,收录调研笔记、初稿修改痕迹与小组会议记录。教师通过批注提案、观摩采访、统计数据完成专业评价,学生则通过填写反思表进行自我诊断。此案例既符合冀教版教材文化意识培养目标,又可通过真实任务驱动核心素养落地。

结语

初中英语与语文的跨学科整合,本质是通过语言实践重构文化认知框架。本研究提出的三维策略体系证明:当教学回归生活情境,当评价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分科课程完全能实现综合化育人目标。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赋能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推动跨学科实践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甲兴 .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探索——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 [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4(5).

[2] 姜春兰 . " 新课标 " 背景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数字化融合教学路径研究[J]. 中学生博览 ,2025(11).

[3] 杨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初中语文与英语跨学科教学研究 [J].空中美语 ,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