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非遗,集珠采玉
黄素芬
广东省汕头市达濠中学 广东汕头 515021
一、引言
近十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内容同质化、情感虚化、表达套路化等问题:素材重复使用少数名人名言与事例,难以支撑主旨,甚至出现夸大其词、无病呻吟的现象。
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二是对生活观察不足,未意识到地域文化是素材的重要源泉。潮汕非遗文化承载着本土生活方式与情感记忆,比史书更具人情味与烟火气。将其引入写作教学,既能解决素材匮乏问题,又能让学生在传承中厚植文化自信,展现潮汕文化的生命力。
二、引导学生发现潮汕非遗文化之美
让学生乐于运用非遗素材,需先引导其感知非遗的独特美学价值。
(一)美在独特的地域风格
潮汕文化由本土原住民文化与中原移民文化交融而成,非遗既承中原古韵,又融地方特质。如宗族祠堂集木雕、石雕、嵌瓷等工艺于一体,既显中原建筑的庄重,又因滨海环境融入防潮、通风的实用设计,形成“山海交融”的独特风格;潮剧唱腔糅合闽南语系韵律与潮汕方言语调,念白带“戏棚官话”痕迹,却以“双棚窗”“活五调”等技巧凸显本土情感表达,成为地域文化的“声音符号”。
(二)美在浓郁的艺术色彩
潮汕非遗因与民间信仰深度绑定而得以鲜活传承,艺术感染力尤为突出。潮汕粿品以大米为原料,贯穿婚丧嫁娶、节令庆典:红桃粿象征吉祥,鼠壳粿寓意祈福,其造型、色彩与礼俗的绑定,让“吃粿”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潮汕剪纸别于北方的镇恶功能,更重祈福与装饰,年节时贴于供品、门窗,以“凤穿牡丹”“鱼跃龙门”等纹样传递生活愿景,红纸金箔的搭配既显喜庆,又藏“红火有余”的巧思,实用与审美兼具。
(三)美在多元的题材内容
潮汕非遗题材丰富,为写作提供多元素材。生活场景中,工夫茶“八步法”(治器、纳茶、候汤等)蕴含“和、敬、精、乐”的处世哲学,茶具“孟臣罐”“若琛杯”的讲究彰显生活美学;民俗活动里,英歌舞以刚劲舞姿演绎《水浒传》故事,脸谱色彩对应人物性格(红脸表忠义、黑脸显勇猛),既是表演艺术,亦是集体记忆的传承;传统工艺中,嵌瓷以碎瓷片拼贴人物、花鸟,历经风雨而不褪色,祠堂屋脊上的“双龙戏珠”既是建筑装饰,更是宗族荣耀的象征。
三、深挖非遗文化内涵,拓宽作文素材储备
引导学生发现美后,需指导其将非遗转化为富有情感与思想的写作素材。
以“潮汕工夫茶”为例,其价值不仅在“茶”,更在“人情”。可聚焦三个写作角度:一是描写冲泡细节,如“沸水沿壶壁环浇,茶叶在罐中翻滚,橙黄茶汤注入杯时,茶香先涩后甘”,以感官体验传情;二是关联人际场景,写祖父冲泡时“指节轻叩桌面回礼”的动作,藏“叩指谢茶”的礼仪与祖孙默契;三是升华乡愁,离乡学子对“炭火气、茶米香”的思念,让“茶”成为文化根脉的符号。
以“潮剧”为例,可跳出“艺术介绍”的套路,从个人记忆切入。如写童年蹲在戏棚下,看祖母跟着《荔镜记》唱段轻和,“她眼角的皱纹随唱腔起伏,银簪在戏台灯光下闪微光”,将潮剧与隔代亲情绑定;或对比流行音乐与潮剧,写“戏腔的婉转里有潮汕话的平仄,比歌词更懂故乡的语调”,以文化差异凸显情感认同,让题材既独特又有深度。
以“潮汕美食”为例,可超越“色香味”的表层描写。写“七样羹”时,不仅记七种蔬菜(芥菜、韭菜、葱等)的搭配,更写“除夕傍晚,母亲边洗菜边说‘吃葱会聪明,吃韭能长久’”,让食俗成为家风的载体;写牛肉丸时,聚焦捶打场景,“老师傅抡锤百余下,肉糜从松散到黏连,手温与力道藏着‘鲜的秘诀”,将工艺细节与“匠心”“传承”挂钩,让美食素材有思想重量。
四、创新课堂教学路径,渗透非遗文化理念
将非遗融入写作教学,需与日常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循序渐进。
其一,立足文本勾连非遗。学习《社戏》时,引导学生对比“平桥村看戏”与潮汕“游神戏棚”的异同,写片段“戏棚下的糖画摊、祖母塞的油柑”,让课文与本土体验呼应;分析“民俗描写”手法时,以潮汕“出花园”成人礼为例,指导学生用“母亲缝新衣的银针反光”“咬鸡头时的紧张心跳”等细节,替代“热闹非凡”的空泛表述。
其二,依托节点设计专题。春节前布置“我家的年俗非遗”写作,引导学生观察“贴门神”“做红桃粿”的过程;端午时开展“龙舟与潮人精神”讨论,结合龙舟制作技艺(如“杉木选材、桐油抹身”)写议论文,让“团结奋进”的主题有非遗支撑。同时,鼓励用日记、书信等形式记录,如给在外亲人写“家里腌了咸菜,等你回来配白粥”,让非遗素材自然融入情感表达。
五、结语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在日常的文化基因。将潮汕非遗引入写作教学,核心是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在观察粿品制作中懂礼俗,在学泡工夫茶中悟人情,在听潮剧唱段中记乡愁。这不仅能让作文素材摆脱陈旧套路,更能让学生在写作中触摸文化脉络,明白“家乡的一茶一饭、一歌一舞,都是值得书写的生命印记”。当笔尖与非遗相遇,文字便有了温度与重量,文化传承也有了最鲜活的载体。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 [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3] 黄光武,林伦伦。潮汕文化大典 [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4] 费孝通。乡土中国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