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学语文与体育跨学科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

杜润金

唐山市第二十中学

引言

跨学科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强调合作学习与团队协作,这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合作精神有着重要影响。在体育课堂中,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不仅能够提升身体素质,还能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当体育与其他学科内容结合时,学生之间需要共同讨论、分享观点、解决问题,这种跨学科合作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合作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也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一、中学语文与体育学科融合的基点

语文与体育的跨学科的融合在于二者共同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在育人功能上形成天然互补与深度契合。语文学科承载着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任务,而体育学科则聚焦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塑造。体育活动中丰富的规则理解、战术交流、情感表达以及团队协作,为语文提供了真实、动态的语言实践场域和表达素材,共同滋养学生的沟通素养。同时,分析运动原理、制定策略、反思表现等体育实践,有效锻炼逻辑、批判与解决问题等高阶思维,与语文的深度思考相互印证、协同发展。更重要的是,体育蕴含的拼搏进取、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等精神价值,是解读文学作品人文内涵的生动镜像,亦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而语文则通过健康主题文本、人物榜样等,塑造健康理念与生活方式,两者共同指向学生健全人格与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这种在语言、思维、人文精神及健康生活等核心素养层面的深刻交汇,构成了两学科深度融合的坚实内在逻辑基础。

二、构建“文”“体”互促的课堂生态

将语文与体育融合的理论基点转化为真实有效的课堂实践,关键在于精心设计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丰富、兼具挑战性与趣味性的学习活动。

策略一:情境驱动,活化语言实践

语言的学习与运用,需要在真实或仿真的情境中获得生命力。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动态交流、规则理解、情感表达与策略沟通的天然语言实践场域。我们主张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并利用这些富含语文元素的场景。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扮演“体育记者”的角色,在篮球课后,要求他们用文字捕捉赛场上某个决定性的瞬间,如“终场前那记压哨球如何划破空气”,重点训练其对动作细节、赛场氛围以及球员心理的精准描摹能力。这种“运动叙事工坊”的形式,将语文的观察、描写、叙述技巧植根于学生亲历的鲜活体育事件中。同样,围绕体育赛事、体育人物传记或运动规则中的伦理问题,组织小型结构化辩论。这不仅能深化学生对体育精神内核的理性思辨,也锻炼了其基于论据进行清晰、有条理的口头表达与论证能力。

策略二:体验深化,具身感悟文本

语文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意志与文化内涵,有时难以仅凭文字阅读完全内化。体育的具身实践特性,为深度体验文本精神提供了独特路径。通过巧妙设计,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挑战或情节冲突,转化为象征性的、适度的身体活动任务,能让学生在“做”中更深刻地“悟”。比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可以设计一个象征性的“移山”体能挑战环节,让学生背负适量重物(如书包),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定距离的行走或搬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身体感受到的“负重感”与“坚持的疲惫”,成为他们理解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信念与坚韧意志的具身化通道,远比单纯讲解文字更能触动心灵。或者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主题,设计“文化体育节”活动。设想一个“清明·踏青诗会”项目,将定向越野与诗词学习结合:学生在校园特定点位寻找隐藏的描写春景的诗词卡片,找到后需现场诵读或即兴创作一两句相关诗句。或者,让学生分组编排一套简单的体操或舞蹈动作,用身体的“力”与“美”来诠释和表现某首诗词(如“大漠孤烟直”的苍劲,“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灵动)的意境。这类活动让静态的文本通过动态的身体得以生动演绎,加深了学生对文学意境和文化内涵的切身感受。

策略三:评价协同,聚焦素养融合

跨学科教学的成效评估需关注学生在融合活动中展现出的复合素养成长。这意味着评价体系本身也需要体现“文”“体”协同的理念。建议采用表现性评价与学习档案袋相结合的方式。评价重点不应仅局限于最终的体育动作是否标准或作文分数高低,而应更重视学生在整个主题活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他们如何在小组中沟通协作以完成任务?面对跨学科挑战时,展现出怎样的创意解决问题思路?在“体能剧本杀”中,能否将身体体验与对文学人物精神的理解建立有深度的联系并清晰表达出来?评价主体也需多元化,结合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与互评。为此,需要设计专门服务于融合活动的评价工具。例如,评价前述的“体能挑战诠释文本精神”活动时,可以设计一份融合性量表,同时考量几个维度:体能任务的完成质量——体现体育素养;对文学人物精神的理解深度——体现语文素养;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合作态度、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思的深刻性——体现跨学科技能与核心素养。这种评价导向,能真实反映学生在“文”“体”互促学习中的整体收获与成长轨迹,并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三、实施保障

为确保语文与体育跨学科教学实践的有效落地与持续推进,需要建立坚实的支撑体系。一是组建常态化的语文与体育教师协作共同体。通过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双方教师共同参与主题选定、资源开发、教学设计及课堂观察与评议,在深度交流中提升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二是需系统梳理两学科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其中可自然衔接的联结点,并以此为基础,着力开发与积累实用的教学资源;三是建议从设计单课时、低门槛的微融合活动入手,在积累成功经验和教师信心后,再逐步尝试设计时间跨度更长、内容更丰富的单元主题项目,最终探索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融合课程模块。这种由点及面、稳扎稳打的推进方式,更利于融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和育人实效的稳步提升。

结语

语文与体育的跨学科融合,是让知识回归生活、让学习充满活力的有益探索。它超越了单一技能的传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整全发展——让思维在运动中更活跃,让情感在文字里更澎湃,让意志在挑战中更坚韧,让表达在体验后更真实。

参考文献:

[1] 夏辛 . 中学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整合教学探索 [J]. 全运动 ,2024(12).

[2] 刘昕 . 语文教材体育主题文本研究——以民国初期教材与部编本教材为例 [D]. 辽宁师范大学 ,2021.

[3] 顾淋丽 . 打造 " 传统文化融课程 ",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J]. 江苏教育 ,20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