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构建高校档案专业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机制

作者

彭江南

湖南华浦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档案事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变革。从纸质档案到电子档案,从实体管理到数字化管理,档案行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 档案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新趋势。高校作为档案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教育模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档案事业的发展。然而,当前部分高校档案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教学内容滞后、实践环节薄弱、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制约了档案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档案专业亟需构建起能够紧密对接社会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的专业培养机制。

1 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档案人才培养方面学术理论和教育培训交流活动,探索档案技能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档案事业的发展对档案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档案专业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备实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社会对档案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更需要既熟悉传统档案业务,又懂现代档案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档案人才的文档管理、数据处理等能力展现出独特的价值。此外,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档案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等新领域,也对档案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社会需求的变化,对高校档案专业的培养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高校必须主动适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

2 当前高校档案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档案专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档案人才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设置相对滞后,与快速发展的应用科技和社会需求存在脱节。部分高校的档案专业课程仍以传统的档案学基础课程为主,在法规标准、信息技术、数据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设置相对不足或更新不及时,这导致学生毕业后面对实际工作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2.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档案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或仅做一些模拟操作,缺乏真实场景的训练,实习基地建设不足、实习内容与课堂所学脱节、实习指导不到位等问题普遍存在。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难以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

2.3 师资结构有待优化,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一些教师缺乏档案业务一线的工作经验,对行业实际需求、技术应用、工作流程了解掌握不够,导致教学的实践性和前瞻性不足,教师的实践经验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2.4 评价体系传统,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许多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仍以考试成绩为主,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评价相对缺乏。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不利于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全面发展,

3 探索构建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快构建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系统性改革与创新。

3.1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知识交叉融合

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机制的核心载体。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夯实档案学基础课程,确保学生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规范。另一方面,要增设信息技术、数据科学、管理科学、法规标准等相关领域的课程并及时更新,还可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将最新的技术、法规、案例融入教学,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3.2 强化实践教学,搭建真实场景学习平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关键环节,应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3.2.1 要加强校内实践平台建设。建设模拟档案馆室、数字档案实验室等,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操训练。

3.2.2 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积极与档案馆、单位档案部门、档案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经验丰富的行业导师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锻炼能力。

3.2.3 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推行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模拟馆室、工作坊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可举办档案业务技能竞赛、档案文化创意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3.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教师实践指导能力

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应着力建设一支既懂专业理论、又具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档案教师队伍。

3.3.1 积极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优秀教师。可以通过人才引进和合作方式,聘请具有丰富档案工作经验的校外领导、专家等担任专兼职教师,充实师资力量。

3.3.2 鼓励现有教师深入行业实践。建立教师挂职锻炼、调研培训等制度,选派教师到档案馆、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企业等进行实践锻炼,了解行业需求和最新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3.3.3 邀请档案行业领导专家、高管精英举办讲座、开设课程,紧跟行业最新动态。建立教师与业界的定期交流机制,共同探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问题。

3.4 改革评价体系,注重能力与素养的综合评价

应改革传统的以知识储备为主的评价方式,建立更加多元化、注重能力与素养的综合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应更加全面,不仅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操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培养职业素养。

评价方式应更加多样,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特别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评价,探索将行业资格认证纳入评价体系,鼓励学生考获相关证书,提升职业竞争力。

3.5 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高校、行业、政府、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档案人才的协同培养。

高校应主动对接行业需求,与档案馆、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企业等开展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习基地、订单式培养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政府应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制定政策措施,鼓励支持高校与行业开展合作。档案行业组织可通过举办行业论坛、发布人才需求等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指导。

结语:

构建高校档案专业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及社会各界的持续投入和共同努力。在政策和社会需求的引导下,高校档案专业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通过系统设计、教学创新、师资建设、评价改革、产学研合作,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职业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 曾静怡 , 牛力 . 档案学本科专业实习现状分析与思考 [J]. 档案管理 ,2021,(03):101-102.

[2] 王英 , 原杰 . 数智时代下档案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矛盾与变革分析 [J]. 档案学通讯 ,2022,(05):83-92.

[3] 马翠凤 , 黎晓 . 面向双创教育的高校档案人才的培养体系建构 [J]. 山西档案 ,2024,(03):160-163.

[4] 陈戈 , 任妍 , 段涛 . 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档案学科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共生理论的视角 [J]. 档案管理 ,2024,(06):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