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马晓琳
桐乡市文化馆 浙江省桐乡市 314500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发展,基层群众对文化生活有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诸多不足,无法充分满足群众需求 [1]。探索有效的建设路径,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提升基层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基层社会凝聚力至关重要。
1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1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少且分布不均。农村地区文化站、图书馆等设施简陋狭小,难开展丰富活动;社区文化场所设施陈旧老化,缺维护更新,满足不了群众多样化需求。地区间设施差距大,发达地区较完善,欠发达地区明显滞后。
1.2 人才队伍建设薄弱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缺,专业人才少。不少基层文化机构人员少,部分非专业出身,缺系统培训。因工作条件苦、待遇低,难留优秀人才,流失严重。且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突出,缺年轻有活力的工作者。
1.3 服务内容与形式单一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多为传统文艺演出、图书借阅等,缺创新和吸引力。活动形式固定,难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服务内容与群众生活联系不紧,难反映其诉求与风貌,信息化时代利用科技创新服务形式也滞后。
1.4 资金投入有限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主要靠政府拨款,来源单一。基层财政收入有限,投入不足,限制设施建设和活动开展。资金使用效率待提升,存在分配不合理、浪费等问题。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低,缺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
2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2.1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为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科普讲座等,让群众在参与中享受文化带来的乐趣,提升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
2.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丰富的基层公共文化活动可以增进群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文化具有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的作用,通过文化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同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够传播正能量,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3 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
基层是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2]。通过挖掘、整理和推广地方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文化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 [3]。
2.4 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吸引投资,促进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一些具有特色文化的乡村通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群众收入水平。
3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
3.1 优化资源配置
整合现有资源:打破部门、行业和区域壁垒,整合基层文化设施、人才、活动等资源。推动学校礼堂、企业文化宫等向社会开放,与基层文化站共建共享。促进文化机构与教育、科技等部门合作,联合开展科普讲座、艺术培训,提升资源利用率。
合理规划布局:结合人口分布、经济水平规划文化设施,加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投入,缩小城乡差距。城市社区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集活动、阅览、培训等功能,让群众就近享受多元服务,均衡资源分布。
引入社会资源: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投资、合作等方式支持。如企业赞助惠民演出,社会组织组织志愿者服务,拓宽资源渠道,补充政府投入不足。
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高校、专业机构合作构建培养体系,针对基层文化工作者开展服务技能、活动策划等专项培训。定期组织业务交流和学术研讨,提升专业素养。规范文化志愿者招募与培训,建立服务评价机制,提高志愿服务质量。
提高人才待遇:改善基层文化工作者办公环境,提升薪资与福利水平。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业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完善晋升通道,让基层工作经历成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拓宽发展空间。
吸引优秀人才: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下沉,为基层文化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子女入学便利等。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计划,给予服务期满者考公加分等激励,充实基层人才队伍,注入新鲜活力。
3.3 创新服务模式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提供在线借阅、活动直播、数字展览等服务,让群众随时享受文化服务。开发移动应用,推送文化信息、提供活动预约,提升服务效率与便捷性。
开展个性化服务:深入了解群众文化需求,按不同群体设计服务,如为老年人设养生讲座、戏曲欣赏,为青少年办科普、艺术培训。建需求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服务内容与方式,增强服务针对性。
推动文化志愿服务:鼓励志愿者深入基层,提供文化服务。建激励机制,表彰优秀志愿者,组织其开展辅导、传播等活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同时加强管理指导,规范服务行为。
3.4 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加大政府投入:政府需增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增长机制。依据基层文化事业发展实际需求合理分配资金,保障文化设施建设、活动开展等环节有充足资金支持,为服务体系稳定运行奠定基础。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政府拨款外,积极拓展资金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基金、发行文化债券等吸引社会资金。探索文化项目融资模式,如PPP 合作模式,为基层文化事业提供多元化资金支持,弥补政府投入不足。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资金管理与监督,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科学分配资金,确保使用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强化资金使用审计与检查,严厉杜绝浪费和挪用现象,让每一笔资金都能最大限度发挥效用。
3.5 加强文化品牌建设
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探寻基层民俗、历史、红色等文化资源,融合现代元素,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开发特色文旅线路、文创产品等,增强地方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打造文化活动品牌:策划举办文化艺术节、民俗文化节等有影响力的活动,形成专属品牌。注重活动质量与创新,突出特色亮点,使其成为群众期待的文化符号。
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宣传基层文化品牌特色与优势。通过展演、互访等跨区域交流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促进文化传播交融。
结束语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关乎群众文化需求与社会和谐。当前存在设施、人才、服务、资金等问题,可通过优化资源、建强队伍、创新模式、保障资金、塑强品牌来破解。未来需持续探索实践,完善体系,为群众提供更优质丰富的服务,助力基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婉菁 . 湖北省乡村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23.
[2]罗素 . 新时代文明实践视域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 [D]. 江西师范大学 ,2022.
[3]张旭露 , 李健芸 .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策略探析 [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43(07):5-9.
姓名: 马晓琳,出生年月:19901213,性别: 女,籍贯:桐乡,民族:汉,学历: 本科,职称:(现目前的职称)无,研究方向: 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