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配音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汤陟艺
四川传媒学院
新媒体时代来临,信息传播和内容消费方式被彻底改变。配音艺术作为声音艺术重要分支,在变革中既迎来发展机遇,也面临全新挑战。以往配音在影视领域是“幕后辅助”,如今转变为有独立传播价值的“内容核心”,新媒体改变了信息获取、声音艺术创作和消费方式。本文探讨新媒体语境下配音艺术在创作理念、传播模式、审美范式及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演变,结合个人配音比赛、网配录制有声书及制作有声视频的实践经历,从流量博弈到与听众真情共鸣,还原真实生动的配音实践场景,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配音艺术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思考其背后的专业性和情感价值。
一、引言:从“幕后”到“台前”的范式转移
在传统媒体时代,配音艺术是“隐身”的服务性工作。译制片角色塑造、纪录片解说、广告产品宣介等,配音演员“声如其人”在幕后发声,让观众关注内容而非声音源头。其艺术实践依赖专业录音棚、工业化流程和单向传播渠道,封闭神秘、途径少门槛高,多数人难以入行。
然而,新媒体生态打破了这一范式。用我自己的经历举例,以前对于配音的概念只局限于电视剧或者游戏角色,没有过多关注,直到高中时期接触到了广播剧并且喜欢上了这样一种声音叙事的传播方式,逐渐关注了更多配音演员和这个行业的情况,并凭借着这份热爱毅然选择了配音作为自己的专业。步入大学之后,又参加了一些配音方面的比赛,还参与了有声书、短剧等一些网配的录制,并且尝试着自己制作原创广播剧,还会写一些小故事和朋友一起录音,再配上背景和画面、音乐,每周在社交账号更新,也得到了一些网友的喜爱。这说明声音在新媒体新生态中占据核心地位,配音艺术从“幕后”走向“台前”,其创作主体、应用场景、审美标准及与受众的关系都有革命性变化,进入全民参与、风格多元、传播即时的全新阶段。
二、新媒体时代配音艺术的发展变革
(一)传播方式:从“单一渠道”到“多元矩阵”
以前,配音艺术主要通过电影院和电视台这些专业渠道传播,周期长,覆盖面有限。但到了新媒体时代,配音艺术通过多种传播方式形成了“矩阵式传播”,主要分为三类:
1.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平台有“配音挑战”和“影视片段二次创作”等内容,特点就是“短平快”,降低了观众接受门槛。
2. 音频平台:喜马拉雅、猫耳FM等平台推动了“有声书”和“广播剧”等纯音频配音形式的兴起。相比传统广播,这些平台的配音内容更垂直,满足了受众“伴随式收听”的需求,配音艺术成为“听觉陪伴”的重要方式。
3. 虚拟互动:如今游戏和虚拟主播的互动愈发流行,这要求配音具“互动性”。游戏配音中,角色台词需依不同剧情调整,以让玩家更投入;虚拟主播实时配音要根据弹幕互动调整语气,以塑造独特“声音个性”。
(二)创作模式:从“专业主导”到“大众参与”
以前配音都是专业团队在做:剧本得专业编剧写,配音演员得受过专业训练,录音和后期制作都得用专业设备和团队,流程严谨,但门槛较高。现在不一样了,新媒体时代配音创作变成了专业和大众一起参与。
首先,技术门槛降低了。现在用高性能智能手机、便宜的USB麦克风和各种强大的音频编辑APP,就能做出相对来说质量不错的录音和后期制作,不用强制性使用专业录音棚了。虽然这些创作可能缺乏专业技巧,但内容很新颖生动,而且贴近生活,这就形成了大众配音的潮流。“人人皆可创作”变成了现实,很多没有专业背景但喜欢声音表达的普通人也能参与进来,大大丰富了配音创作的环境。配音从一项“高冷”“神秘”的专业技能,变成了一项大家都能尝试和分享的趣味活动。
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配音的专业创作也开始“下沉化”。专业配音团队不再只局限于影视作品的创作,而是主动进入新媒体领域。知名配音演员给广播剧和有声书配音,提高了这些以声音为主要载体的艺术形式的专业度;专业的配音工作室把配音和商业结合起来,拓展了商业配音的市场和需求量;短剧市场的崛起也为配音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更大的挑战。
(三)受众关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在传统媒体时代,配音艺术的观众只能被动接受作品,没法参与创作,反馈也传不到创作团队。但到了新媒体时代,观众可以通过互动参与,变成配音艺术的共创者。
审美多元化:过去配音追求华丽、端庄、字正腔圆,重专业性与声音塑造技巧。如今审美更包容,重与观众情感共鸣,要求配音贴近生活、接地气,甚至带地方特色,只要匹配内容就能获认可,体现从“华丽专业”到“朴素夯实”的传播逻辑转变。
内容共创:平台“配音挑战”“台词接龙”等活动鼓励观众创作,用户上传演绎片段,优质作品被官方转发,形成“官方引导 + 用户创作”传播闭环。
反馈即时化:新媒体平台交互使配音传播不再单向。观众可通过弹幕、评论等实时反馈感受,影响创作者方向。此外,配音演员明星化效应明显,围绕其或特定作品的粉丝群体活跃,通过二次创作等扩展配音艺术影响力与生命力,构建新文化共同体。
三、新媒体配音艺术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一)创作同质化严重,缺乏内容创新
新媒体平台“流量导向”使配音创作出现“跟风模仿”现象。一方面,热门配音模板重复使用致大量作品内容相似,部分内容为迎合算法和流量追求短平快刺激,配音表演流于表面和模式化;另一方面,题材局限于影视片段二次创作、网络热梗改编,原创内容占比低,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
(二)专业标准模糊,行业门槛过低
“大众参与”扩大了配音艺术受众基础,让更多人了解配音,但也使行业专业标准模糊。许多非专业人士参与配音,部分创作者缺乏声音控制、情感表达等技巧,作品存在“声线单一”“情感脱节”等问题。创作门槛降低使大量人员涌入,导致市场竞争无序。网络平台上需求方报价差距大,部分甲方对专业价值认知不足,一味降低成本选用非专业配音演员,“低价竞争”普遍,造成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影响配音艺术整体口碑,还挤压了专职配音员生存空间。
(三)AI技术冲击,行业压力增大
AI语音合成技术快速发展,给配音行业带来很大冲击。一方面,AI配音成本低、效率高,迅速进入广告、短视频、有声读物等领域,降低了制作门槛,导致基础配音岗位需求减少,刚入门的配音工作者面临生存压力。另一方面,AI模仿能力增强,部分AI生成语音在情感表达、语调变化上接近人类水平,甚至能模仿特定配音演员声音,引发人们对“人类配音独特性”的质疑。此外,AI配音的伦理问题开始显现,有些平台未经授权使用配音演员声音数据训练模型,导致声音版权纠纷频发。
然而,我们始终应该相信,无论哪行哪业,AI可以是极大地助力,但却不可能替代人类的劳动成果、思想感情和艺术创作,这些挑战让行业开始重新思考配音演员在配音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核心价值——那就是人类独有的情感共鸣、文化理解和即兴创造力,这些是AI无法复刻的,而这些特质正成为配音艺术在新媒体时代突围的关键。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配音门槛看似降低,实则做好配音的门槛提高,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新媒体打破传统限制,让配音艺术走进更多人生活,与观众建立更直接亲密的联系。虽有挑战和乱象,但配音艺术主流积极向上。
未来,配音不再只是技能展示,而是综合性创意实践,从业者需具备声音创作技巧、深厚文化底蕴、内容理解力和独特个人魅力。技术、平台、算法多变,但能打动人的是对语言的热爱、对故事的敬畏和用声音与他人灵魂沟通的真诚。只有拥抱变化,坚持热爱,配音艺术才能在新媒介环境中展现魅力。热爱与敬畏是永恒的内核,无论时代如何变,声音中的温度和情感才是配音艺术永不褪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