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鉴别诊断中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效果评价
杨明凤
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 610200
【摘要】目的:分析贫血鉴别诊断中应用血常规检验的效果。方法:以2024.6-2025.1期间收治的50例贫血患者为实验组样本参数(其中有25例缺铁性贫血、25例地中海贫血);同时选择同时期入院体检的50例健康者为参照组样本,均展开血常规检验,并对比检验效果。结果:参照组与实验组的血常规诊断指标比对差异显著,且实验组的Hb(64.85±6.98)g/L、MCV(73.44±4.35)fL、RBC(2.11±0.34)*1012/L、MCH(18.14±3.03)%偏低于参照组,RDW(15.69±2.24)%偏高参照组P<0.05。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在血常规指标检验中存在较大差异,地中海贫血的Hb(62.01±4.37)g/L、RBC(1.89±0.21)*1012/L、RDW(11.59±2.27)%偏低,MCV(81.12±6.98)fL、MCH(22.18±3.09)%更高P<0.05。结论:贫血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差异显著,其临床指标异常对于疾病早期筛查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利用系统分析血液检测参数,能够有效区分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贫血等不同类型,在疾病鉴别诊断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关键词】贫血;鉴别诊断;血常规检验;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
贫血作为临床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其病因复杂且临床表现多样,准确鉴别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血常规检验作为基础检测手段,能够快速提供红细胞参数、血红蛋白浓度等关键指标,为贫血的初步分型及病因筛查提供重要依据[1]。对此,本文以50例贫血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为样本,来探讨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以优化诊疗流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4.6-2025.1期间收治的50例贫血患者为实验组样本参数,经检查确诊其中有25例缺铁性贫血、25例地中海贫血;同时选择同时期入院体检的50例健康者为参照组样本。具体详情:实验组中,男患29例,占比重为58.00%(29/50),女患21例,占比重为42.00%(21/50);年龄统计于18-55岁,均值(36.69±2.26)岁;体质数统计于18.12-26.75kg/m2,均值(22.44±0.27)kg/m2。参照组中,男患28例,占比重为56.00%(28/50),女患22例,占比重为44.00%(22/50);年龄统计于19-54岁,均值(36.47±2.19)岁;体质数统计于18.34-26.85kg/m2,均值(22.59±0.31)kg/m2。比对选取样本的基础资料,组间结果P>0.05。
纳入标准:(1)实验组的样本中均符合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诊断标准,且经过临床检查确诊;(2)所有入组者均在18周岁以上;(3)所有入组者均了解研究,且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1)肝、心、肾等功能不全者;(2)血液疾病;(3)肿瘤疾病;(4)凝血功能异常;(5)妊娠期或哺乳期。
1.2方法
(1)标本采集环节,要求所有参与者在检测前8h内严格保持空腹状态,并于次日晨间经专业医护人员验证空腹条件后,用标准无菌技术实施肘静脉穿刺采血操作,单次采集量为5ml静脉全血样本,并立即转移至经EDTA-K2处理的特制真空抗凝管中保存。
(2)在实验室处理阶段,先需确保抗凝剂与血液样本通过特定角度的旋转混匀达到最佳抗凝效果,随后严格依据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厂商提供的技术规范,对样本进行标准化预处理后上机检测。
(3)整个操作流程包含三个关键质量控制节点:采血前患者准备状态确认、标本采集过程标准化执行以及仪器分析前的样本预处理质量控制,同时现代检验医学强调前处理环节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因此本方案特别规范从采血到上机检测的时间窗控制要求,确保所有检验指标能真实反映患者的生理状态。对于实验室人员均需开展操作规程培训,且每批次检测均设有质控样本进行过程监控,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观察指标
血液检验指标包括:Hb(Hemoglobin,中文:血红蛋白)检测值、MCV(Mean Corpuscular Volume,中文:红细胞平均体积)检测值、RBC(Red Blood Cell count,中文:红细胞)检测值、RDW(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中文: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检测值、MCH(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中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检测值。
1.4统计学方法
SPSS26.0为数据处理软件,计量参数(±s)阐述,t检验,计数参数n(%)阐述,卡方检验,P<0.05即组间数据结果有意义。
2 结果
2.1血常规诊断指标
表1显示,组间血常规诊断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实验组的Hb、MCV、RBC、MCH更低,RDW更高P<0.05。
2.2不同类别血常规指标
表2显示,组间不同类别血常规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地中海贫血的Hb、RBC、RDW更低,MCV、MCH更高P<0.05。
3 讨论
从发病机制角度分析,贫血可由多种病因致使,包括造血原料缺乏、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破坏增加以及失血等因素,患者临床多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气促等组织缺氧症状,长期未得到有效纠正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预后转归[2]。
血常规检验作为贫血诊断的首选筛查手段,可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压积等基础指标可快速确认贫血存在,并结合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等参数能初步判断贫血类型,同时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同步检测有助于发现合并存在的其他血液系统异常[3-4]。研究显示:健康体检者和贫血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存在较大差异P<0.05;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贫血的血常规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见在临床实践应用中,血常规检验能够初步判断贫血类型及严重程度,为后续针对性检查指明方。
总之,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能够准确进行贫血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黄文娟.血常规检验在贫血患者临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16):99-102.
[2]李琳婕,许梦逸,顾惠雅.血常规检验在临床贫血患者中的诊断效果[J].当代医学,2024,30(32):127-130.
[3]王福.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2022,20(S01):72-72.
[4]张昳.在临床贫血患者鉴别诊断中运用血常规检验的作用探讨[J].系统医学,2022,7(20):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