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情境创设对学生注意力的引导
李宝敏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四小学 072350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抗干扰学习》课程有效提升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应用研究子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注意力》课题编号:2503319
摘要:小学教学情境创设对引导学生注意力意义重大。合理创设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专注于课堂。探讨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分析其对学生注意力的积极影响,能为小学教学提供有效策略,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教学;情境创设;学生注意力
引言:在小学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学情境创设作为重要教学手段,能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关注小学教学情境创设与学生注意力引导的关联,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1.小学教学情境创设概述
1.1教学情境创设的概念
小学教学情境创设是教师依据小学阶段学生认知规律与学科教学目标,通过构建具体、生动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场景,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学习载体的教学行为。它并非简单的教学形式点缀,而是围绕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整合语言描述、实物展示、互动活动等元素,让学生在特定场景中主动感知知识、参与学习,比如在语文识字教学中,通过模拟“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在识别商品名称标签的过程中掌握生字,使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为注意力聚焦提供明确的场景支撑。
1.2小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特点
小学教学情境创设需贴合小学生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持续时间短且易受兴趣驱动的特点,呈现出直观性、趣味性与互动性的核心特征。直观性体现在借助实物、图片、动画等具象化载体,将抽象的数学公式、语文课文场景转化为学生能直接观察的内容,避免因抽象概念导致注意力分散;趣味性则通过故事、游戏等学生喜爱的形式设计情境,比如数学计算教学中创设“帮小动物找家”的情境,让学生在计算路线距离的过程中练习算术,用兴趣吸引注意力;互动性强调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如科学课“观察植物生长”情境中,让学生亲手种植、记录生长变化,通过动手操作维持注意力,契合小学生“做中学”的认知习惯。
1.3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在小学教学中,教学情境创设是引导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小学生注意力易被外界干扰,缺乏情境支撑的教学易使课堂陷入“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导致学生因知识枯燥而走神。而适宜的教学情境能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参与方向,减少无关信息的干扰,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本身。不仅能提升当下课堂的注意力专注度,还能培养学生主动聚焦学习任务的习惯,为后续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情境创设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
2.1激发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
教学情境创设通过契合小学生兴趣点的设计,能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小学生对故事、游戏、生活场景等内容天然感兴趣,教师在课堂开篇创设此类情境,如语文课堂以“小熊的生日派对”故事引入,让学生思考“小熊会收到什么礼物”,自然引导学生围绕故事展开思考,主动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内容上;数学课堂创设“超市算账”情境,让学生扮演收银员计算商品总价,用生活化的趣味任务吸引学生参与,避免课堂初始阶段学生因注意力未进入学习状态而出现的走神、小动作等问题,为后续知识学习筑牢注意力基础。
2.2营造氛围,稳定注意力
教学情境创设能营造连贯、沉浸式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稳定注意力,减少课堂中途的注意力转移。缺乏情境的教学易因知识点切换生硬,导致学生注意力随教学环节断裂,而连贯的情境设计能串联不同教学内容,如语文“四季”主题教学中,创设“走进四季花园”的情境,从“春天赏桃花”学习描写春天的段落,到“夏天听蝉鸣”朗读相关诗歌,再到“秋天摘果实”练习写作,每个环节都围绕“四季花园”展开,让学生在统一情境中持续跟进学习,减少因环节跳跃带来的注意力分散。同时,情境营造的沉浸式氛围能降低外界干扰的影响,如教室外的噪音、同学的小动作等,帮助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专注。
2.3促进思维,引导注意力
小学教学情境创设是引导学生注意力的有效策略,尤其在体育课堂中作用显著。通过模拟真实运动场景(如“森林探险”式障碍跑),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与专注度。情景教学将抽象规则转化为具象任务,例如用“护送接力棒过沼泽地”游戏训练传接球技巧,既强化技能又维持高强度注意力。这种动态环境天然具备抗干扰功能——当学生沉浸于角色时,外界因素对其干扰减弱,认知资源更集中于学习目标。研究表明,融入情境的体育教学可使学生的持续注意时间延长,且在复杂指令下的动作执行准确率提升。教师巧妙设计的对抗类活动(如分组竞技),还能培养学生在竞争噪音中筛选关键信息的抗干扰能力,这种学习能力迁移至其他学科后,有助于提升整体学习效率。
3.引导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3.1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问题情境创设策略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将注意力聚焦在知识探究上。教师需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水平,设计难度适宜、逻辑连贯的问题,避免问题过难导致学生放弃或过简单失去探究兴趣。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递进式问题链引导学生聚焦动作要领与运动原理。例如教授跳绳时,先问“如何让绳子匀速转动而不卡顿?”引发学生观察手腕发力角度;再问“双脚起跳的节奏怎样配合呼吸更省力?”促使其感受身体协调性;最后问“怎样调整摇绳速度适应不同跳跃高度?”深化对运动规律的理解。通过这些问题串联教学环节,学生的注意力自然锁定在技术细节上,同时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3.2生活情境创设策略
生活情境创设策略通过关联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贴近自身经验的情境中学习,降低注意力分散的概率。教师需从学生日常起居、校园生活、社会观察等方面选取情境素材,确保情境真实可感。将日常活动转化为体育训练场景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代入感。如设计“模仿爸爸妈妈做家务”情境:弯腰搬物练习深蹲姿势、模拟擦地动作强化侧弓步、踮脚取物训练踝关节力量。又如创设“校园小卫士巡逻路线”,将慢跑与转向、变速跑结合,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完成耐力训练。这种生活化的情境设计既降低学习难度,又能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实用性,从而主动维持注意力集中。
3.3游戏情境创设策略
游戏情境创设策略结合小学生喜爱游戏的天性,将学习任务融入游戏规则,让学生在游戏参与中自然集中注意力。游戏设计需简洁易懂,规则明确,确保学生能快速理解并参与,同时紧扣教学目标,避免为游戏而游戏导致注意力偏离知识学习。基于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将技能训练包装成趣味游戏是高效策略。例如“穿越障碍训练营”中设置钻圈(柔韧性)、跨栏(爆发力)、平衡木(稳定性)等关卡;“动物模仿秀”则通过模仿青蛙跳、袋鼠蹦等姿态练习弹跳能力。教师可引入积分制或小组竞赛机制,如“精准投掷挑战赛”要求学生用沙包击中目标区域得分,既锻炼上肢力量又培养手眼协调能力。此类游戏化设计使注意力分散率降低,同时通过抗干扰练习(如在嘈杂环境中听指令行动)提升学生的学习专注度与执行能力。
结束语:小学教学情境创设对引导学生注意力成效显著。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创设的优势,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持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小学教学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胡萍.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语用能力的策略[J].成才,2025,(12):105-106.
[2]马秀珍.探讨小学英语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方法的运用[J].智力,2025,(10):11-13.
[3]王佳慧.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英语教师,2025,25(05):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