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班主任管理有效性的提升策略研究
梁天成 杜娟
甘肃省华亭市策底镇大南峪小学 甘肃省华亭市西华镇中心小学
摘 要:“双减”政策的深化实施,推动小学教育从“学业优先”向“全面育人”转型,也使班级管理面临课后服务统筹难、家校诉求失衡、学生个性需求凸显等新挑战。传统以纪律约束、作业监督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配政策下教育生态的新变化。本文结合小学班主任实践经验,从管理理念、实施路径、协同机制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提出构建“成长型”班级生态、设计“任务驱动式”管理活动、搭建“家校社”联动网络等具体策略,旨在为提升“双减”背景下班主任管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提供实践参考,助力学生实现“减负”与“成长”的双向统一。
关键词:双减;班主任管理;小学教育;管理有效性;家校协同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核心组织者、成长引导者与思想教育者,既是统筹班级事务的“领头雁”,更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路上的“引路导师”。其工作本质是浸润式的灵魂塑造过程。面对新时代教育要求,尤其是为精准适配“双减”政策对班级管理提出的新挑战,我持续复盘过往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主动探索更具针对性的管理路径与教育方法,力求让班级工作既贴合政策导向,又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求。
一、“双减”对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核心变革
“双减”并非简单的“减法”操作,而是对教育场景的系统性重构,这种变革直接作用于班级管理的核心环节,推动班主任工作从“事务执行”向“专业服务”深度转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管理范畴从“课堂内”延伸至“全时段”
政策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常规管理,班主任的工作边界从“40分钟课堂”拓展至“课后2小时+”,需同步承担作业分层辅导、兴趣活动组织、安全风险防控等多重任务。例如,需在有限时间内统筹“作业答疑+体育锻炼+手工实践”三类活动,对时间规划、活动设计、应急处理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传统“重课堂、轻课后”的管理模式已完全失效。
(二)家校关系从“单向通知”转向“双向共育”
校外培训取消后,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依赖度显著上升,诉求呈现“两极化”特征:一方面,部分家长因“辅导压力减轻”过度放手,要求班主任额外增加学习任务;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困惑于“课余时间如何安排”,急需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班主任需从“任务告知者”转型为“家庭教育顾问”,在“减负”政策底线与家长个性化需求间寻找平衡,沟通难度大幅增加。
(三)学生管理从“统一要求”转向“精准适配”
作业量减少后,学生课余时间差异扩大:自律性弱的学生易陷入“无所事事”的空窗期,有特长的学生缺乏展示平台,性格内向的学生面临社交参与难题。传统“一刀切”的管理方式难以覆盖“学业巩固、兴趣发展、习惯养成”等多元需求,班主任需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个性化支持方案,管理的精准度要求空前提升。
二、“双减”背景下班主任管理有效性的提升路径
(一)理念革新:构建“学生主体”的成长型管理逻辑
管理理念的转变是提升效能的核心前提,班主任需跳出“抓纪律、催作业”的传统框架,将班级打造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共同体”:
1、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弱化分数权重,将评价内容拓展至“习惯养成”(如课后时间规划能力)、“实践参与”(如班级劳动、社区服务)、“同伴协作”(如小组活动贡献度)等维度。通过“成长树”墙贴、“每周闪光点”分享会等形式,记录学生在课后服务中的具体表现,让每个学生的进步都被看见。
2、推行班级自治模式:设立“班级事务委员会”,将课后服务排班、班级物资管理(如体育器材借用)、活动策划等事务交由学生自主负责。例如,由学生小组协商制定“课后阅读角公约”,班主任仅作为“顾问”提供建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协商能力。
(二)路径优化:设计“实践导向”的管理活动体系
结合“双减”对“素质提升”的要求,将管理目标转化为具体可参与的实践活动,既能避免管理空洞化,又能填充学生课余时间:
1、 “作业+生活”融合任务:针对作业量减少后的时间空白,设计生活化微任务——数学作业延伸为“记录家庭一周开支并制作统计图”,语文作业转化为“采访家人的童年故事并整理成短文”,班主任通过班级群收集任务成果,每周开展“实践分享会”,既巩固学业知识,又强化生活应用能力。
2、课后服务“菜单化”管理:将课后服务分为“基础巩固组”(作业答疑)、“兴趣拓展组”(绘画、篮球、编程)、“实践服务组”(校园绿植养护、低年级帮扶)三个模块,学生根据需求自主选择。班主任联合学科教师、家长志愿者组成“指导团队”,例如邀请擅长书法的家长指导“兴趣组”,既减轻自身负担,又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3、问题解决型主题活动:围绕学生课余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设计活动,如针对“部分学生沉迷电子产品”,组织“健康作息规划大赛”,让学生自主制定“课后1小时运动+1小时兴趣活动”的时间表,并在班级内互相监督;针对“同伴矛盾增多”,开展“小小调解员”培训,教学生用沟通技巧解决冲突,以活动推动管理目标落地。
(三)机制强化:搭建“家校社”多元协同支持网络
班主任的管理效能离不开外部支持,需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面,构建多方联动的保障体系:
1、家校协同:分层沟通+资源整合:建立“分层沟通机制”,对过度焦虑的家长开展“一对一”指导,分享“亲子手工制作”“家庭读书会”等具体方法;对有特长的家长,组建“家长资源库”,邀请其走进课堂开展“职业小课堂”(如医生讲健康、工程师讲发明),丰富教育资源。
2、校社联动:场景拓展+资源借力:主动对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少年宫等机构,为班级争取公益资源——如联合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志愿宣传”“非遗剪纸体验”等活动,班主任仅需统筹时间与安全;与周边书店、图书馆合作建立“班级阅读基地”,解决学生课后阅读资源不足的问题。
3、校内互助:经验共享+减负增效:联合同年级班主任组建“管理策略分享小组”,定期交流课后服务组织、家校沟通、学生问题处理等经验。例如针对“学生课后作业拖拉”的共性问题,共同设计“作业打卡积分制”,实现经验共享、抱团成长。
“双减”背景下班主任管理有效性的提升,本质是教育回归“育人初心”的实践重构。这一过程中,班主任需完成从“事务管理者”到“成长支持者”的角色转型——以理念革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以路径优化激活管理实践价值,以协同机制凝聚多方合力。唯有将班级管理与学生的成长需求、政策的核心目标深度绑定,才能真正实现“减负”与“提质”的并行,让班级成为学生全面发展、自主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