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的传承与创意表达
王志君
沈阳市和平区南京街第一小学沈北分校 辽宁沈阳 110121
摘要: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不仅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又能激发起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通过学唱民歌、实践活动、跨学科融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现代的音乐元素和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己创作、设计表演等形式进行个性化的表达。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还培养了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实现“传承”与“创意”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小学音乐;传承与表达
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情感。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让小学生了解并且喜爱民族音乐,已经成为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还能激发他们的音乐创造力。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让民族音乐在课堂中既能得到传承,又可以获得新的生命力。
一、导入多元化民族音乐
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当中,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教师可以采用渐进式、层层深入的教学策略,有效地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第2课《月下踏歌·火把节》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这样的课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高清纪录片、VR全景视频等这些现代技术,将彝族火把节的热闹场面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火把节的现场氛围,通过熊熊的篝火、彝族同胞的欢歌笑语。通过这样的视觉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紧接着,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原生态的彝族踏歌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然后一起分析音乐当中的五声调式、特别的音乐节奏(比如“前八后十六”),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明白彝族音乐的特别之处。随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画出“音乐线条”这样的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情感。
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音乐与彝族踏歌的基本舞步相结合。教师通过展示“三步一踢”“转圈舞”等,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核心素养,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舞蹈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表现”和“创造”,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真正的民族文化,而且还能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和进行艺术实践,从而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当学生学会用自己创作的音乐表现火把节时,民族音乐的文化就已经悄悄融入到我们的艺术生命当中了,这种文化的认同感会在未来持续发光发热。
二、开展实践式教学方法
以六年级上册第4课《京腔京韵·校园小戏迷》这一内容为例,我们可以设计一套完整的沉浸式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案。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精美的京剧脸谱、华丽的戏服和头饰等,然后再配上专业京剧演员的表演视频,让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京剧这种国粹的特别之处。然后,教师可以在详细去讲解一下不同脸谱颜色代表的性格特征。比如,红色代表忠诚、黑色代表正直等等,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京剧艺术中的符号语言。
进入实践环节,我们设计了三个渐进式的活动:在第一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表演,让学生从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中选取角色,学生通过模仿京剧中经典的唱段和动作,从而来体验不同角色的表演特点。第二阶段,引导学生自己去创作校园版的京剧小品,激励他们将传统的长枪和现代的校园生活相结合。比如用西皮流水长短来表现课间活动,用武打动作来表现体育比赛;第三阶段,就是举办班级里“小戏迷”表演,可以邀请家长和其他班级的学生共同来观看。
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计划有很多的价值意义。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和实践,可以让他们全方位感受到京剧艺术的魅力;另一方面,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艺术表现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边实践边学习”,让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真正融入到了学生的课堂和日常生活当中,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结合。
三、跨学科融合创意表达
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将民族音乐文化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化认同感。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5课《故乡·谁不说俺家乡好》这一内容时,将语文和音乐相融合从而设计一个跨学科的的创意表达活动。
首先,在音乐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去欣赏这一首经典的民歌,让他们从其中感受优美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通过分析歌曲当中的节奏、音调和歌词的意思,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之情。
紧接着,把音乐和语文学科进行融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我印象当中的故乡”这一主题来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分享他们自己家乡当中的方言、民族、风景和特色等等,从而唤起他们对家乡的记忆和情感。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用文字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故乡。通过让学生运用在语文课堂中的描写手法,如比喻、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把音乐当中所激发出来的情感转化为文字表达的形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为作文创作出比较简单的简谱,从而可以实现文字与音乐之间的互动创作。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形式申花路对自己家乡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这种融合教学的方式,不仅传承了民族的音乐文化,也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创意表达形式。
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课堂的传承与创新,就像是被播撒的一颗文化的种子。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记忆,更加点燃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学习热情。传统文化在这些教学方式下又重获了新生。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探索更加有趣的教学方法,真正将音乐文化走进学生们的心中,成为他们音乐素养当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代可霏.小学音乐课传统音乐教学实践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3.DOI:10.27328/d.cnki.gshsc.2023.000838.
[2]李汝云.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C]//北京国际交流协会.2024年教育创新与经验交流年终研讨会论文集.丰城市梅林中心小学;,2024:2-4.DOI:10.26914/c.cnkihy.2024.055398.
[3]周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J].广西教育,2024,(28):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