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对聋校寄宿生逆反心理行为的剖析及教育对策

作者

王坤松

贵港市特殊教育学校  537100

课题信息:贵港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B类课题《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461001B

摘要:本文以某校聋部某班的两名学生为例,分析寄宿聋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包括先天性格因素、家庭教育不当、教育滞后以及缺乏家庭温暖等,进而提出相应的教育矫正策略。

关键词:聋校寄宿生;逆反心理;行为剖析;教育对策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国家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偏远地区的听障学生也因此获得了更多受教育机会。为接受系统教育,许多聋生不得不远离家庭,过早开始寄宿生活。这种生活模式虽保障了其受教育权,却也带来诸多心理适应问题。

聋生因听觉通道受阻,与外界沟通较为困难。美国学者梅多曾指出:“聋童的个性特征常表现出比健听儿童更多的问题倾向,如行为刻板、自我中心、缺乏自控、易冲动和受暗示等。”由于人际交流受限,情感与思想难以充分表达,聋生更容易出现心理与行为方面的偏差,例如孤僻自负、多疑敏感、思维偏激、自我约束能力弱、情绪易怒且波动大等。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发现寄宿聋生相比走读生更易表现出逆反行为,具体表现为: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不服从管理、抗拒学校安排;受到批评时推卸责任、寻找借口,甚至向弱小同学发泄情绪;回到家则以“听不见”或“家人不会手语”为由拒绝管教,个别学生甚至因情绪失控而离家出走。部分聋生防御心理强烈,将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误解为恶意,认为被周围人轻视和排斥,因而故意做出引人反感的行为,如不分场合开玩笑、恶作剧、欺负弱小同学等。这些均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

二、案例剖析

案例一:李某枝,男,12岁。在家表现懂事孝顺,体谅父母辛苦,主动分担家务和农活,是母亲的重要帮手,晚间还常为母亲按摩捶背。然而在学校却经常与老师对立,学习态度敷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喜欢出风头、发脾气,经常违反纪律。面对教师批评时情绪激烈,甚至将怨气转嫁给同学。他自我意识强烈,既渴望被同学认可,又希望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明显的矛盾心理。

笔者认为,李某枝之所以形成家、校行为反差,主要原因在于家长因孩子的生理缺陷感到愧疚,因而过度溺爱,对其有求必应。加之许多家长手语能力有限,缺乏有效沟通与教育方法,逐渐导致孩子形成任性自我、唯我独尊的性格。进入学校后,行为受到约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一致进一步激发了其逆反心理。

案例二:杨某健,男,12岁。存在偷拿他人物品的行为,喜好戏弄低年级学生,自尊心强、攀比心理明显,无法接受他人受到表扬,常常通过散布负面信息以吸引注意。面对教师谈话时习惯推诿责任、说谎,认为老师偏心,并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另一方面,他也表现出较强的自卑感,自觉不如他人,内心渴望亲情陪伴。一旦教师谈话中提及家人,容易触动其情绪,主动认错。

调查显示,杨某健的不良行为与隔代教养有关。爷爷奶奶未能及时纠正其“不问自取”的行为,采取放任态度,加之父母缺席、家庭教育滞后,导致其是非观念模糊,法律意识薄弱,自控能力较差。

综上,聋生产生逆反心理通常可归为两类原因:一是家庭过度包容。因听力障碍,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家长常无原则迁就,导致其形成任性急躁的性格,难以接受外界批评。二是缺乏家庭温暖。多为留守儿童,长期缺失父母关爱,容易产生被遗弃感和对他人的不信任,对教育抱有抵触情绪。显然,寄宿制学校提供的集体温暖难以完全替代家庭的情感支持。

三、教育对策

为有效矫正寄宿聋生的逆反心理,提升其自我约束与抗挫折能力,笔者建议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干预:

(一)加强心理疏导

针对易怒、敌对心理较强的聋生,教师应主动关怀、真诚沟通。这类学生外表冷漠,内心却强烈渴望被尊重和接纳。班主任与心理教师需深入调查逆反心理的成因,区分共性与个性,采取针对性策略。通过信任与理解的环境营造,帮助其消解对立情绪,融入集体,感受温暖,从而塑造健康人格。对于自卑心理突出的学生,则应引导其客观看待自身优缺点,鼓励其在集体活动中展示长处,体验成功,逐步建立自信。

(二)开展法制教育

针对存在偷窃等行为问题的学生,应依据其认知特点开展多样化的法制教育活动。除常规课程外,学校可借助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进行形象化、直观化的教育:邀请司法专业人员举办法制讲座;在主题班会中结合真实案例组织讨论与知识竞赛;播放法制教育影像资料,设立宣传园地;组织参观看守所、监狱等场所,让学生切身感受违法犯罪后果,从而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约束力。

(三)提升家长教育意识

家庭教育对聋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避免盲目溺爱或放任不管。过度的顺从会强化孩子的特权意识与霸道行为,反而不利于其身心发展。此外,建议家长利用周末等时间与孩子进行视频通话,加强情感互动,及时了解其学习与生活状况,弥补寄宿生活带来的亲情缺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持续关怀。

(四)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学校可通过开展助残日、社区服务、趣味运动会、文化节、手语故事比赛、绘画竞赛等各类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其情感表达和社会融入。在协作与交往中,聋生能学会理解、尊重与包容他人。通过班级劳动基地等活动,还能培养其劳动习惯、技能和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

总之,应对聋校寄宿生的逆反心理问题,特教工作者需全面把握其身心发展状况,深入剖析心理成因,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同时要积极争取家庭与社会支持,对聋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补偿,持续关怀其学习与生活,助其感受教师与集体的温暖。通过逐步修复心理创伤,帮助他们建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最终成长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田慧. 浅谈聋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其教育对策[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z1):1022. DOI:10.3969/j.issn.1004-8502-B.2011.z1.1007.

[2]陈翠兰.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21(22):26-27+30.

[3]杨兰. 浅谈如何对聋生进行法制教育[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17):186-186.

[4]孙维.聋生逆反心理成因及疏导方法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28(0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