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与育人价值探究

作者

曹晓华

江西省吉水县城南学校 331600

摘要: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需丰富教学资源、深化育人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将其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化认同与道德素养,更能增强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与实践性,本文从传统文化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出发,系统阐述其育人价值,并结合人教版八年级教材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融入策略与实施路径,以期为提升课程育人实效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资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引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塑造正确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积淀着深厚的思想智慧与道德规范,是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将传统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课程内容拓展的需要,更是实现文化育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本文聚焦传统文化资源在该课程中的价值与实践策略,旨在探索其在新时代育人体系中的有效路径。

一、传统文化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涵养学生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道德理念,在初中阶段引入传统文化资源有助于学生系统了解民族的历史脉络、价值追求与精神气质,从而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深层认同,这种认同感是民族自信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与归属感,为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奠定思想根基,。

(二)丰富课程内容与提升教学深度

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虽涵盖法律、道德、国情等多方面内容,但在思想深度与人文厚度上仍有提升空间,传统文化资源如儒家“仁爱”思想、道家“天人合一”理念、法家“依法治国”雏形等,能够为现代法治观念、社会责任、生态伦理等教学内容提供深厚的历史支撑与理论渊源,通过引入经典文献、历史典故、传统美德故事等可以拓展课程的知识维度,使抽象的道德规范与法律原则更具历史纵深感与文化亲和力,提升教学的思想性与感染力。

(三)强化道德教育的实践导向与情感共鸣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注重“知行合一”,强调通过日常行为践行道德准则,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这些理念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倡导的诚信、友善、责任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道德实践与家风家训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道德教育从单纯的规则灌输转变为情感体验与价值内化,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与持久性。

(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人格塑造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胸怀,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指引,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提升道德判断力与价值选择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责任感、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人格的健全与精神的成长。

二、传统文化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与育人策略

(一)依托经典文本解读,深化法治观念理解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本,有助于理解现代法治精神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根基,比如《论语》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的思想,这为理解我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提供了思想资源,通过文本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法律与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互补关系,理解法治是外在约束,更需内在道德支撑。

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国的基本制度”与“国家机构”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礼法合治”的传统治理智慧,组织学生对比古代“礼治”与现代“法治”的异同,探讨“德治”如何融入现代社会治理,比如在讲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时可结合传统乡约、家规中的自治元素,引导学生理解基层治理中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的协同作用,从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文化理解。

(二)挖掘历史人物事迹,激发道德情感共鸣

历史人物的高尚品格与道德实践是传统文化中最生动的教育资源,通过讲述其人生选择与价值坚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与价值认同,榜样教育是道德内化的重要途径,历史人物的真实事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有助于学生在情感层面接受并认同道德规范。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讲道德”单元中,涉及“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等内容,教师可结合“程门立雪”体现尊师重道、“曾子杀猪”彰显诚信守诺等经典故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为背后的道德动机与价值选择,比如在“诚实守信”教学中讲述曾子为兑现对孩子的承诺而杀猪的故事,组织学生讨论“小信成则大信立”的道理,反思日常生活中诚信的重要性,从而将抽象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情感体验,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

(三)融入传统节日习俗,强化家国情怀培育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感与集体记忆,通过节日文化的体验与解读,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节日仪式与习俗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与情感凝聚功能,能够唤起个体对家庭、民族与国家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公民义务”与“国家利益”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学生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比如在清明节前后组织学生了解祭祖扫墓习俗中“慎终追远”的文化意义,联系“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公民义务,探讨个人家庭记忆与国家历史记忆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家国同构的传统观念,增强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责任意识。

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宝库,其在涵养文化认同、丰富课程内涵、强化道德实践、促进人格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通过经典文本解读、历史人物挖掘、节日习俗融入等多元策略,能够有效实现传统文化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提升育人实效,未来教学应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春雨.儒家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育人价值[J].思维与智慧, 2024(18).

[2] 高娃.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拓展空间"栏目优化运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

[3] 学科教学思政.红色影视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D].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