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构建

作者

陈颖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镇第一小学 571400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已成为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小学数学作为逻辑性与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亟需借助信息技术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与认知瓶颈,本文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提出“情境创设—探究互动—即时反馈—拓展延伸”的四维融合模式,旨在技术赋能,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探究与体验的智慧课堂,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深度融合;教学模式;智慧课堂

引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信息技术是教学辅助工具,更是推动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变革的关键力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诸如几何图形、空间观念、数据统计等知识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较高,传统“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难以直观呈现动态过程与复杂关系,信息技术的引入,特别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板教学、教学软件、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应用,为创设生动情境、支持探究学习、实现精准教学提供了可能,,当前实践中仍存在“技术堆砌”、“浅层应用”等问题,未能实现真正的“深度融合”,所以构建科学有效的融合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深度融合的内涵与价值

“深度融合”并非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等要素深度耦合、协同创新,重构教与学的新形态,其核心在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技术切实服务于个性化学习与主动探究需求;推动教学方式从“教师主导讲授”向“学生自主探究”转变,使技术成为支撑学生认知发展的“脚手架”;并借助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可视化、动态化与交互化,有效突破重难点,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其价值突出体现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如动态演示几何变换与数形结合过程;将静态知识动态呈现,展示数学规律的生成演变;增强课堂互动性与学生参与度;并智能平台支持分层练习、错题诊断与个性化学习路径推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二、深度融合的模式构建:“情境—探究—反馈—延伸”四维模式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动机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首要应用是多媒体、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创设真实、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在教授“位置与方向”这一主题时,可以利用AR技术将虚拟地图叠加到教室的实际场景中,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导航环境中,进行实地探索和方位识别,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再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商场购物的短视频,展示实际支付与找零的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些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使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探究互动:支持主动建构

为了支持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信息技术提供了多种工具和平台,如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板电脑、数学教育软件(如GeoGebra、数学画板)以及在线协作平台(如Padlet、腾讯文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平板上的数学教育软件,如拖动图形进行拼接、测量和变换等操作,探究面积公式或几何定理,这种方式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在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学生可以在平板上动态拼接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直观理解面积计算方法,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在线表格共同收集和整理调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则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拽和标注功能,实时展示学生的解题思路,并投屏功能展示典型的探究过程,组织全班讨论和交流。

(三)即时反馈:实现精准教学

信息技术为实现即时反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智慧课堂系统、在线答题平台(如ClassIn、雨课堂)和AI智能批改工具,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准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布置练习后,学生可以平板或手机提交答案,系统会立即生成正确率和错误分布图,这些即时反馈的数据让教师能够快速诊断学情,精准定位共性错误和个体薄弱点,比如在一次关于分数加减法的课堂练习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通分步骤存在困惑,于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这一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和针对性辅导,此外借助AI智能批改工具,教师可以节省大量批改时间,根据系统的数据分析结果,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分层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指导和支持。

(四)拓展延伸:促进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后拓展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网络学习平台、微课视频、在线资源库和编程工具(如Scratch),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比如在完成某一单元的教学后,教师可以推送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微课视频或趣味数学游戏,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深入学习,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利用编程工具模拟数学问题,如用Scratch制作“鸡兔同笼”问题的动画演示,既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又培养了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家庭一周用水量统计”,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小课题研究,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论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构建“情境创设—探究互动—即时反馈—拓展延伸”的四维模式,旨在将技术深度嵌入教学核心环节,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应不断提升信息素养,精心设计教学,避免技术滥用,确保技术服务于教学本质,学校与教育部门需加强硬件建设、资源开发与教师培训,为深度融合提供保障,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打造高效、智慧、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未来社会培养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冯忠元.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J].学周刊, 2018(14):2.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4.087.

[2] 刘悦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J].辽宁教育, 2018(11):2.DOI:10.3969/j.issn.1002-8196.2018.21.016.

[3] 仲述元.浅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J].成才之路, 20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