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尊重个性差异: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探索与路径研究

作者

郑海霞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渤海实验学校

摘要:在小学教学环节,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性评价中,让学生充分明确自身的问题或不足,通过教师的指引和精准评价,促进其在学习和实践方面取得更加良好的发展,为其综合能力增强提供必要条件。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尊重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发展性评价的优化实践策略。

关键词:个性差异;小学生;发展性评价;实践策略

小学生是个性发展和学习的关键阶段,因为受到家庭环境、遗传、成长经历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能力、性格特质、兴趣特长等方面都有着十分明显的个性差异。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评价的过程中,要落实发展性评价原则,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将核心目标进一步细化分解为相关分目标,然后在充分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挖掘个体潜能的前提下,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相应的适配评价反馈,为学生的查漏补缺和良好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1当前小学生评价体系忽视个性差异的问题分析

1.1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不能覆盖个性发展维度

在当前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体系往往不够优化,并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特质和需求差异。通常情况下,在评价环节只是以学业成绩作为核心指标,对学生的创造力、专注力等个性特质以及人际交往、动手实践等非学科能力和责任感、同理心等品德行为缺乏全面细致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具备针对性和可行性,导致小学生不能实现更加良好的发展。

1.2评价标准过于统一,抑制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当前小学评价过程中,通常会采取统一化标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没有高度关注。例如,在语文写作环节,往往只是把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作为唯一的标准,并没有充分做好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对于不同学生的写作风格没有充分重视,个性化表达没有得到充分激发,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个性评价环节,往往未能融入发展性评价相关内容,只是把50米跑、跳远达标作为评价指标,未能关注学生的兴趣差异。因此,擅长球类运动但跑步速度较慢的学生,因为没有达标而被判定为体育能力不足。这样的评价模式导致整体评价过程中不能反映学生的优势,同时可能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1.3评价过程静态,忽视个性成长的阶段性

在小学教育评价环节,往往只是采取传统评价模式,即终结性评价,以学期末或学年末的测试结果为依据,未能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阶段性变化。例如,某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在学期初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是经过一学期的持续努力,其解题思路有很大完善,计算准确率进一步提升。但是,因为期末测试分数的终结性评价,使其没有达到优秀线,学生的进步并没有得到相对应的评价和认可。某些学生在低年级时表现出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但是因为评价没有及时记录,对其兴趣的激发未能进行有效支持,所以在后续教育中不能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培养支持,导致学生的个性潜能无法得到有效挖掘。

2尊重个性差异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实践路径

2.1构建多元评价内容,覆盖各维度发展

在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评价内容更贴近个性发展要求。教师需要分层设计基础评价模块,把全面发展作为基础,进一步匹配与之相对应的三大核心子模块,如学业素养、品德行为、身心健康等相关内容。每一个模块下都要匹配与之相对应的符合个性差异的子指标。例如,在学业素养模块中,不仅涉及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评价,同时也融入学习兴趣等子指标,通过是否主动参与学科小组活动、能否坚持每日阅读等相关行为评价学生的学习特质和学习观。在品德行为模块中,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有没有主动帮助同学、能不能胜任班级的值日任务等。在场景化评价指标的导向之下,使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从而为其个性品质的优化提供有力支持。

2.2充分实施多元评价,强化多主体的共同参与

教师在发展性评价过程中要在多元评价方面有效优化,体现出发展性评价的动态导向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成长记录档案袋等相关形式,让学生记录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动态,然后在不断反思自身的学习和交往中进步和不足的前提下,使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认知能力得到有效强化。同时,也可以在班级内充分确立小组互评模式,如在特定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小组成员可以围绕合作态度、创意想法、贡献度等相关维度进行有效评价和互动分析,让学生可以从他人角度了解自身优势,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在形成互帮互助氛围的前提下,使学生的成长性评价指导得到优化。同时,也可以融入家长评价,使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可以通过家庭表现评价量表的形式,对其家务劳动参与度、家庭共同表现以及作息规律等内容,明确家庭场景指标,进一步补充评价学生的个性表现。以此在获得家长和社会支持的现象下,使得发展性评价结果更精准客观,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2.3通过动态评价模式,跟踪个性成长全过程

在发展性评价过程中要采取动态评价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成长需求,为其构建成长档案袋。在记录阶段性发展的基础上,使学生得到正确的指引。例如,在小学数学学习环节,可以整合学生从错题角度到解题思路清晰的作业样本;在艺术发展层面,收录学生阶段性的手工成果和绘画作品;在评语方面,收录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帮助他人、承担责任等方面的观察和记录。在档案袋的横向和纵向对比之中,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个人成长轨迹。从规律上从根本上规避以单次结果判断学生发展的现象。以此通过多学科的有效融合和评价策略的优化,提升学生的评价和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取得更显著的效能。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环节,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多维评价内容和多元评价主体的切实感受,动态优化评价模式。从而使得传统评价的局限性得到打破,确保评价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必要的管理工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思琪. 基于个性差异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实践研究[J]. 基础教育参考,2023(18):62-65.

[2] 张语桐. 小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优化路径——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视角[J]. 教育观察,2024(08):43-46.

本成果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2023年度课题《基于个性差异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2023ZC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