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
夏佳杰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本文指出数字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要素—产业—治理”耦合机制推动江苏省经济效率与质量提升,并提出技术攻关、要素市场化、双轮驱动、治理创新与区域协同等路径,对江苏及其他地区均具借鉴意义。
关键词:数字新质生产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苏省
一、引言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数字技术不仅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也催生了数字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数字新质生产力是指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算力和算法为支撑,以数字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生产力形态。它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的局限,实现了生产方式、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全面重构。
江苏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和制造业重镇,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坚实基础。2023年江苏数字经济总量已突破6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接近50%。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技术应用不足、要素配置不均衡、产业转型路径依赖和治理制度滞后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些挑战,使数字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是亟待回答的科学问题。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机制层面对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进行分析,揭示其现实挑战,并提出实施路径,以期为江苏乃至全国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
二、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数字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延伸,更是对数字经济发展经验的理论升华。与依赖劳动和资本的传统生产力相比,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创新驱动性。数字新质生产力以内生创新为核心,强调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人工智能加速研发效率,大数据提升决策精准度,区块链保障交易可信度,这些技术不断拓展生产力边界。第二,要素融合性。数据这一新型要素与劳动、资本、土地深度耦合,实现跨地域、跨产业的高效配置。例如,电商平台通过数据撮合,使小微企业也能进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第三,系统重塑性。数字新质生产力不仅改变了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也推动了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构。制造业由“生产驱动”转向“需求驱动”,服务业由“线下供给”转向“线上协同”,农业则向智慧化、精细化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维度。数字新质生产力与这些目标高度契合,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三、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江苏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产业体系完备,创新能力突出,为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第一,产业基础坚实。江苏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拥有超过30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转型为数字化、智能化提供了广阔空间。第二,数字底座完善。江苏在5G网络、数据中心、算力枢纽等方面布局较早,是“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节点。全省建成投用超大型数据中心40余个,为数字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大支撑。第三,创新资源丰富。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紫金山实验室等创新高地,科研成果产出能力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了新技术向产业转化。第四,区域协同潜力大。江苏南北差距虽大,但数字化手段有助于实现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南部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可与北部的空间和劳动力形成互补。
总体而言,江苏具备了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但如何将潜力转化为实效,仍需破解一系列结构性难题。
四、赋能机制:技术—要素—产业—治理的四环耦合
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江苏高质量发展,主要通过“技术进步—要素重组—产业升级—治理现代化”的耦合机制实现。
技术进步是源头活水。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和物联网技术在江苏制造业应用广泛,推动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例如,苏州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使上千家中小企业接入共享工艺库,降低了研发成本。要素重组是关键枢纽。数字平台突破了要素流动的壁垒,实现跨区域、跨行业配置。苏南的资本与技术通过数字平台向苏北延伸,带动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价值提升。产业升级是直接体现。无论是南京的集成电路、苏州的生物医药,还是徐州的智慧矿山,数字新质生产力都在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治理现代化是制度保障。江苏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政务数据共享和智慧城市试点提高了公共治理效率。例如,宿迁通过“政务云+大数据”实现了审批流程优化,办事效率大幅提升。
四环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动态循环:技术进步推动要素优化,要素优化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提出新技术需求,而治理现代化为整个过程提供制度支撑。
五、现实挑战
尽管优势明显,但江苏在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仍面临四方面挑战。
一是技术短板突出。核心芯片、基础软件等关键环节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缺乏数字化转型资金和能力。二是要素配置不均衡。数据确权和交易制度不完善,算力和人才分布不均,南北发展差距制约整体效率。三是产业转型存在依赖。部分传统企业转型动力不足,数字化改造停留在浅层次,新兴产业规模有限。四是治理制度滞后。政务数据孤岛依然存在,隐私保护与安全监管机制不完善,政策执行碎片化,削弱了制度供给效能。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制约了江苏数字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释放。
六、实施路径
为破解上述难题,江苏需构建系统化实施路径。
第一,强化技术攻关与算力布局。依托“紫金山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强人工智能、关键芯片、工业软件研发。加快“东数西算”工程江苏节点建设,缩小南北差距。第二,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易平台,健全数据确权、流通与定价机制,推动算力和算法要素市场化。第三,推动产业双轮驱动。在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北新区等打造数字产业化示范区,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第四,创新治理模式。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完善数据产权制度与隐私保护机制。推广宿迁“政务云+大数据”经验,构建跨区域协同治理体系。
通过以上路径,江苏有望破解发展瓶颈,在全国范围形成可复制的“江苏经验”。
展望未来,江苏的探索不仅有助于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将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实践经验。在“数字中国”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江苏完全有条件在全国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走在前列,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省份。
参考文献:
[1]何玉长,王伟.数字生产力的性质与应用[J].学术月刊,2021,53(7):55-66.
[2]刘志彪,凌永辉,孙瑞东.新质生产力下产业发展方向与战略[J].南京社会科学,2023(11):59-66.
[3]葛和平,王佳昊,吴福象.培育新质生产力:战略重点与江苏作为[J].阅江学刊,2024,16(2):138-146.
[4]马茹,罗晖,王宏伟,等.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07):60-67.
[5]周文,李思思.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阐释[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10(04):43-60.
作者简介:夏佳杰(2004-),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江苏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科研立项项目“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和效应研究”研究成果,23C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