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羽毛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方法研究

作者

陈海波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在高校羽毛球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赛事竞争愈发激烈,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已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科学有效的赛前心理训练,能够帮助运动员缓解负面情绪、增强抗压能力,从而在赛场上稳定甚至超常发挥技战术水平 [1]。然而,当前针对高校羽毛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深入探讨影响其心理状态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针对性训练策略,对提升运动员竞技表现与完善高校羽毛球训练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羽毛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必要性

现代羽毛球运动训练体系已由传统的身体、技术和战术训练,扩展为包含心理训练在内的完整结构。高校运动员参加水平较高的比赛时,要面对很大的体力耗费,还要承担严重的心理负担。如果缺少专项运动所必须的高水准心理素质以及足够的心理准备,即使技术能力和身体素质很好,也很难在重大比赛中稳定表现,拿到满意的成绩。特别在高校联赛、选拔赛这样的激烈场合,参赛者之间的身体能力、技术水平和战术手段常常非常接近,胜负差别很小。这时候,运动员临场调整心理状况的能力、抗压能力、专注度以及调动心理能量的水平,就成了左右比赛输赢的关键因素。经过系统化的赛前心理训练,可以提升运动员的心理韧性,改进他们控制情绪、处理压力的办法,增强比赛的信心,保证他们在紧张的气氛中不但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甚至还能超常发挥。

二、影响高校羽毛球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影响高校羽毛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主观因素主要体现为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差异。不同个性特征的运动员在赛前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准备状态差异。外向型运动员拥有较好的环境适应力、思维敏捷度以及较快的应激反应速度,可以比较快地调动起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比赛中。相比之下,内向型运动员则显得适应能力较差、反应较为缓慢,他们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技术水平发挥不稳定。另外,运动员自身的自信心水平也是一项重要决定因素。自信度较高的人更容易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来面对比赛,而那些缺乏足够信心支撑的选手,常常伴随着不间断的紧张不安,甚至怀疑自己能否发挥好,并由此导致临场发挥时的技术变形或者状态突然下滑 [2]。

另一个核心主观因素在于运动员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能力是人们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运动员的能力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比赛中的临场心理稳定性。能力强的运动员往往能对比赛信息做出快速准确的感知并加以处理,对于高速对抗、战术变化等复杂比赛局面也能迅速作出反应,保持住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做到心无旁骛地发挥出自己的技战术水平。而能力相对较弱的运动员碰到激烈的比赛环境时,其心理调节能力和应对能力容易不足,从而影响到自己真正实力的展现。

(二)客观因素

影响高校羽毛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客观因素主要涉及赛事层级与对抗强度。在赛事规模大小上就存在着明显的作用效果,赛事级别越高,运动员的心理起伏往往会更加剧烈,而这种不稳定的状况对于比赛过程而言至关重要。另外对手实力强弱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碰到强大对手时,往往会引发运动员产生紧张情绪,并且自信心降低甚至出现消极悲观思想,进而使得其在赛场上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相反若是遇到实力稍逊一筹的对手,则更容易让运动员发挥出高昂斗志并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比赛中去。

环境因素同样深刻影响运动员的心理表现。缺乏良好心理素质的人碰到主客场差别、观众震耳欲聋的声浪、裁判执裁过程中的偏差等情况的时候,就容易产生焦虑、不满之类的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到技战术的实施。场地情况、照明设备以及气候条件忽然发生改变时,那些临场应变能力相对较弱的运动员不仅会感到心理上的不自在,还有可能出现生理方面的应急反应,致使自己的技术动作发生变形,进而影响他们发挥出正常的竞技水准。

三、高校羽毛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策略

(一)调整心态

在高校羽毛球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中,调整心态是提升竞技表现的核心环节。教练要全面引导运动员展开认识预备工作,详尽阐述赛事规则、赛制特色以及对手的技术风格,化解由于缺少信息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和不安定感觉。对于运动员个人独有的焦虑源头,教练应该积极展开深入交谈,帮助他们找出确切的忧虑之处,并制订专门的应对计划,比如进行呼吸调整、实行建设性的自我对话等,做到心态上的积极调控。核心就是塑造辩证思维,教练应当促使运动员客观剖析以往赛事中的成败之处,巩固积极归因模式,从而在面临压力状况的时候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以及明晰的决断力。教练还要努力调动起运动员的内部动力系统,通过加强技术优势方面的正面回馈,进而形成抵御压力的心理坚强根基。最后一点是要针对运动员专门训练他们的注意水平,教授并反复操练诸如视觉锚点集中、在场内动态变化时有选择地留意某些事物等技能,保证运动员即便处于繁杂的比赛场合也能够排除掉那些不相干的外界影响因素,一直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和现场决断力[3]。

(二)目标设定

在高校羽毛球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中,科学的目标设定是激发竞技潜能和稳定心态的关键基础。教练应与运动员一同确定出确切、可以量化的实际可行的比赛目标,如清楚地设定闯入到哪个轮次或者去争取某个单项的名次等带有指向性的目标。然后,把总体目标细致地拆分成能够执行的阶段性标志点,如按照步骤来实现专项技能的加强、达到体能方面的储备标准、做一系列的战术模仿操练等,让宏观目标变成可以触摸到的日程发展过程。围绕着这些目标,双方应该一起制订详细的训练以及备战计划,准确地安排好每次训练的具体内容、强度周期以及时间节点,保证运动员从身体到精神上都能做好相应的准备,从而形成目标达成的路径依赖效应。计划的执行需要有一个动态的监控程序,教练不断跟踪训练质量和比赛前的准备工作,及时发现执行中的偏差,并对计划进行调整和完善,以保证目标推进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教练也要积极运用奖励性反馈机制,根据运动员阶段性成果给予奖励性反馈,使运动员建立积极的内部对话模式,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保持乐观的态度,把目标的压力转变为内生的动力。

(三)注意力训练

高校羽毛球运动员赛前注意力训练中,视觉焦点稳定是基本一环。教练可以带领运动员做长时间静止盯着某个标记点看的动作,加强他们目光锁定目标并抵制外界干扰的能力,为后续高强度比赛时的精准击球做好准备。除此以外还要重点培养动态信息抓取本领,就是要让运动员在模仿对抗或者回放剖析时特意四处扫视一遍场地,迅速察觉对方位置、移动路线以及球路变化等情况,进而形成关于整个赛场状况的瞬间认识,提升自己作出战术选择的速度。辅助性质的认知练习不能少掉,通过限定时间做完一些逻辑推断或者心算等任务,有效地锻炼他们的持续专注力以及注意力快速转移的灵活性。同时,将呼吸调控式冥想操练整合进来也很关键,引领运动员在面临压力状况的时候自觉地松解肌肉紧绷度,调理呼吸速率,凭借身心状况调节排除杂乱思绪,从而恢复注意力资源。最终环节,则要同专项反应锻炼相融合,比如用多球改变练习来巩固对突然飞来的球的视觉跟踪反应,或者采用声响讯号开展启动步伐练习,保证他们的注意力能够迅速转变成灵敏的肢体回应,全方位适应赛场随时可能发生的情况。

(四)情境训练

高校羽毛球运动员赛前情境训练策略的核心在于提升实战环境下的适应性与决策能力。教练应系统构建高度仿真的赛场生态,精确还原比赛场馆的空间布局、照明条件及背景噪音干扰,通过持续暴露于包含观众模拟音效的对抗练习中,有效催化运动员的临场适应力与抗压韧性。在此过程中,高频次重复关键动作序列至关重要,需针对发接发、多拍相持及网前扑杀等战术节点进行程序化演练,使技术执行固化为无意识肌肉记忆。结合高速摄像设备进行即时技术复盘不可或缺,教练需引导运动员聚焦于关键回合中的步法移动轨迹、击球选择合理性及战术漏洞,通过慢动作回放与三维动作捕捉对比,针对性修正动作模式。心态塑造要融入模拟对抗全程。教练设置比分落后、误判争议这类压力情形时,应引导运动员采用积极自我对话方法,比如用“下一分”思维取代对失误的后悔,还要一同植入可控制的呼吸节奏调节技巧,把焦虑转变成专注的能量。最后要按照个人差别来规划训练范围,对力量型选手加强被动防守状况的模拟练习,给技术型选手设计关键分心理博弈训练,通过个性化的压力测试动态调整训练强度,让情境预设符合运动员的实际心理负担特点,从而全方位改善赛时应激反应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羽毛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是一个持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更加注重个性化训练方案的制定,充分考虑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和心理需求,运用更科学的评估手段,精确把握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同时,应加强心理训练与技战术训练的融合,使运动员在实战中能够更好地运用心理技能,提升比赛的稳定性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宁 . 高职羽毛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调节及其控制 [J]. 网羽世界 ,2023(4):21-22.

[2] 李 佳 钰 . 羽 毛 球 运 动 员 赛 前 焦 虑 的 心 理 学 因 素 分 析 [J]. 灌篮 ,2021(31):197-198.

[3] 华博宽 , 华正国 . 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和调控 [J]. 体育画报 ,2023(1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