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作品出发浅析留白对舞蹈形象塑造的作用

作者

王柯燃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省 济南市250000

“‘留白’是作品中出现的一种空白处理,是艺术家刻意以‘虚’、‘实’的方式营造出的一种审美意境,从而能更好地体现中国绘画的美。”

一、“留白”相关概述及在舞蹈中的应用

艺术创作的手法是相通的,无论何种艺术形式都有异曲同工的妙用,“留白”虽是中国书法、绘画追求韵味与意境的创作手段,同样在舞蹈作品创作中也会根据作品主题与呈现使用留白手法。

(一)“留白”的相关概述

中国传统艺术中关于“留白”的认知反映着老子思想的深刻体现。《道德经》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的思想影响下,中国的传统审美呈现出一种生命的律动,“留白”便是艺术学科中一种极为典型的“虚空”。中国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讲究“点到为止”,这意味着凡事要留有余地,给人以遐想的空间。富有神秘感的美是最吸引人的,留白创作手法正体现了这一点。

“留白”具有一定的高级性。例如绘画作品中的山水画,若将自然风光中所有元素:日照飘云、峦叠群山、江水凌波一一完整呈现,用丰富笔墨填满整幅画面会显得杂乱无章,给人以紧凑的压迫感,舞蹈作品也是如此。特别是叙事抒情类作品,若一味地用激烈动作去填补时长和音乐,观者视角将没有思考想象的时间甚至会感到麻木。留有一定的空白部分是给观者喘气休息与思考的时机,紧密的动作链接可推起剧情高潮,而适当的留白可达成情感转折的目的。

(二)舞蹈中的“留白”利于产生共鸣

任何舞蹈作品的故事结构与呈现效果都需要在编导创作和舞者演绎的引导下完成,从而引发观者的想象空间,与作品产生共鸣,但艺术效果最终的呈现者不是编导本人,而是台下欣赏的观众。留白是给予观众喘气休息与思考的时间,通过思考与理解观众可对剧目产生一定的联想,而共鸣则是通过联想产生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观者会通过自身经历、见解、思考,获取自身经历与舞蹈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思想情感的相似性,结合实际利用留白部分思考时间产生联想,激发出某种情绪,从而产生共鸣。留白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观众从紧张激烈连续的过程中冷静下来,在内心进行思考并产生一定的反差,从而调动好奇心增添想象空间。

二、“留白”对舞蹈形象塑造的作用

平心在《舞蹈心理学》中提到:“舞蹈是身体与心灵一起飞翔的艺术,确切地说,舞蹈是心灵驾驭身体、身体表现心灵的艺术。”舞蹈是用身心关系来表现人的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的艺术,身体是舞蹈的物质载体,而心理是舞蹈有意味的形式。舞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需要将内部理解与外部表现结合起来,通过个人对角色的定位以及剧目发展情节的研究来进入到人物角色之中,从而使整部作品更具艺术观赏性。

(一)“留白”艺术中舞蹈形象的动静结合

人物形象风格百样,而演员如何在相对静态的留白部分更加出神地去演绎角色呢?如绝对静态的艺术作品:美术中的雕塑艺术,如何将人像类作品雕刻地栩栩如生,面部神态尤为重要。造型的上扬眼神、垂下的手指便是点睛之笔,使静态的人物生动起来。

一部分传统中国舞蹈作品例如敦煌舞蹈,是从静态造型出发,借助相关动作素材基础,确保相同风格因素的前提下去发展动态造型来塑造形象。还有一部分抒情性舞蹈作品为了升华主题使情绪达到高潮,则是在高频动作后链接相对静态的留白部分,使得整部作品动静态结合更加完整。留白技法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作品内容,还可以使人物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生动。

(二)“留白”有利于凸显人物性格特点

法国新小说派领袖阿兰·罗伯·格里耶说:“‘空白’是造就文学生命运动和生命活力的源泉。”无论是小说还是舞蹈作品,留白的运用都会使人物形象若隐若现,人物性格模糊复杂。对角色形象的定位不进行特意地说明,任由观众自我发挥与想象,通过个人的不同理解与对应时代背景的结合,更有利于凸显所塑造角色的人物性格。

区别于用动作去表达故事情节,留白部分更能传达人物内心细腻情感,通过编导的基本创作,加上舞者自身对角色性格特点的理解,利用停顿、延伸等动作来处理,有利于深化舞蹈作品的核心情感与意义,无形中增加剧目效果,从而达成使人物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的目的。

例如叙事写实类作品的舞者可以通过留白手法静态性的表情变化或肢体延伸来塑造人物形象,利用丰富的心境变化和眼神变化,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高潮舞段形成对比,多方面地表达人物性格,使得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得以升华。

(三)《阮玲玉》“留白”部分塑造的形象

阮玲玉是经典的悲剧女性形象,她不仅是一届传奇,也是与悲惨身世相互照应的悲剧角色。阮玲玉在爱情中遇人不淑脆弱敏感,让她悲痛欲绝,而在面对外界不好言论时也选择了逃避,被诬陷时却依旧懦弱逃避,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机会。

《阮玲玉》的情感基调便是悲剧,总体为观众呈现一个克制、隐忍、压抑的形象。该作品编导着重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人物心理状态进行行动展示,用抓、握等手部动作表达人物痛苦地挣扎。而这种悲伤的情感不只是通过直白动作展现出来的,加上后段留白部分阮玲玉手攥紧报纸缓缓起身,最后神情落寞地撕碎报纸,一片一片放进嘴里至结束。通过一系列促使剧情发展的留白动作设计,让观众去理解主人公所表达的悲伤情感。

舞蹈是动态的所以人物形象也是动态的,而留白作为动作相对静态的处理,就需要编导准确地把握形象的性格内涵,既具有鲜明性与典型性的性格心理,又要时刻不忘性格特征的外在形象,同时角色是由演员自己的身体作为媒介而创造出来的,在形象塑造中也包含了演员鲜活的性格体验和个性色彩。

1.鲜明性

个性化的性格特点表现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时,需要呈现出角色独有的外部性格特征,要求角色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能够呈现出自身的丰富性与完整统一,每个角色通常具有某种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所谓的鲜明性。

在《阮玲玉》留白片段中,阮玲玉撕下写满流言蜚语报纸并放进嘴中这一行为,与现实人物真实经历状态达成统一,显然这是历史中阮玲玉人物形象特有的。编导在现实中进行提炼、概括,并且运用留白手法寻找出符合人物性格的感情、动作、外貌体态和运动规律,从而在舞台上塑造出了克制、压抑、隐忍等具有鲜明个性的阮玲玉形象。新颖的编创方式与专属阮玲玉个人的动作设计,构成了该角色人物的鲜明性。

2.典型性

编导依据所创造角色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结合历史事实用舞蹈语汇来表现某一具体人物的某段经历,由此来揭示所代表的一类群体的思想性格、精神面貌等特征。个性特征越突出,性格色彩就越鲜明,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也就越深刻。从时代的角度去思考,恶劣社会氛围下女性的悲惨命运在阮玲玉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

在《阮玲玉》留白片段中,阮玲玉落寞的神情与绝望悲怆的眼神形成对照,缓慢地起身与抬手,用简单的动作表现了内心的失望与麻木,反映了当时社会部分女性依附于男人,在面对打击后心里溃不成军,最终沦为时代的牺牲品。在真实的基础上经过艺术性的动作处理,加深了观众对角色的同情与怜悯,也将同样悲惨命运的女性赋予一定的典型性。

参考文献:

[1]申大伟.中国画中留白的起源与表达形式[J].美与时代(中),2021(06):2021.06.005.

[2] 贡晓晓.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音乐的关系——以舞蹈作品《孔乙己》为例[J].黄河之声,2019,No.538(13)

[3]老子.老子(四十章).春秋时期.

[4]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5.

[6]赵阳艺.静态艺术对舞蹈编创人物塑造的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