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内在张力
田稳步
山东师范大学
摘要: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间的内在张力,其核心根源在于个体对时间感知的差异,这一差异成为了两者分化的关键所在。人们通过整合过往的记忆与经验,构建出一套具有内在因果关系的理论体系,这套体系让个体对过去与未来产生宿命感。然而,当下选择的多样性与未来的不确定性却为个体提供了一种体验自由意志的感觉。
关键词:个人感受;时间;主观
一、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内在张力
从决定论的视角出发,世间万物的存在与演变皆遵循着必然性、因果律及内在规律。然而,若从自由意志的角度考量,尽管世界中的事物确实展现出一定的必然性,但同时也蕴含着偶然性、随机因素以及个体选择的多样性。这两大哲学议题历经数千年的激烈探讨,各自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合理性,同时也隐含着某种难以调和的冲突。正是这种合理性与两者间固有的矛盾,交织形成了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间复杂的内在张力。
首先,基于广泛的经验事实,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并确信,世间万物的存在与发展确实遵循着必然性、因果律以及内在规律。这一认知构成了现代科学发展的坚固基石,因为现代科学所依赖的核心方法——归纳与演绎,正是建立在这些基本原则上。换言之,科学通过系统地收集观察数据(归纳),再依据这些数据推导出普遍性的结论或定律(演绎),这一过程正是对事物内在规律与因果关系的探索与确认。然而,这一探讨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古代智者究竟是如何在有限的观察基础上,构建起了决定论的框架?追溯西方历史的脉络,我们发现《荷马史诗》,作为古希腊文学的滥觞之作,已然隐含了一种命运预定的观念,尽管这种观念与神祇的意志紧密相连。与此同时,在希腊哲学的浩瀚星空中,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以及柏拉图的“理念”,这些光辉璀璨的思想,无一不是对“命运”这一抽象概念的哲学诠释,尽管它们各自以不同的形态呈现。无论是哪一种揭示方式,其核心都在于指出世间万物背后似乎总有一股无形或有形的力量在悄然主宰着一切。那他们又如何确定这些是命定的?
其次,自由意志究竟是希腊哲学的产物,还是奥古斯丁基督教思想的发明,随着弗雷德《自由意志》中译本的出版,再次成为一个焦点问题。不过,在此我们暂且搁置自由意志起源的探讨,转而聚焦于其核心内涵与实际作用。当一个人是“自由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的自由意志或自由选择成为他的行为的“第一因”的时候,他才能够对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事情承担责任,也才谈得上他做了善事或恶事,从而体现出正义与非正义,进而受到赞美、赏识或批评、惩罚。简而言之,自由意志的本质在于行为的起始点必须是“自我驱动的”,即源自个体自身的意愿,而非仅仅作为外部因素(“他因”)的结果。基于这一自我决定的行动,个体需承担起与之相应的责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感觉经验来进行论证和体验。但这也触及了一个核心难题:倘若个人的意愿从根本上说是被外界因素所塑造和影响,从而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结果,那么自由意志的独立性与真实性究竟该如何确立与辩护?
上述两种哲学立场,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在经验法则的框架下均能找到其逻辑自洽之处,各自能够构建起一套看似合理的理论体系。然而,它们各自所面临的挑战与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容忽视。首要问题在于,决定论如何确切地界定并证明“命定”的存在?而自由意志论则必须解答,在假定存在命定因素的前提下,自由意志又如何能够成为可能?这两个问题直击两种理论的核心,要求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针对上述难题,姚大志从第一人称直觉与第三人称直觉的角度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解释。他主张,人们在审视意志自由问题时,可以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从第一人称视角出发,行动主体深信自己及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认为自己对行为拥有控制权,并愿意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相反,第三人称视角则是由中立观察者所采取的,他们将人类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人的行为同样服从于自然法则,坚信人的行为可以获得客观、普遍且中立的科学解释,这种解释超越了个人主观性的局限。并强调即使在决定论的世界里,自由依然存在。这个世界虽由因果关系和因果律支配,但人的意志仍可自由,具备自主性及选择其他可能性的特征。此说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其合理性,但遗憾的是它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决定论与自由意志之间的深刻矛盾,而更多地是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缓和与平衡。实际上,无论是自由意志论还是决定论,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个体的感觉经验。所谓的第一人称直觉与第三人称直觉,归根结底,也都是基于个人的感知与体验。
二、个人的主观感受
既然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的根基都深深植于个体的主观感受之中,那么为何两者之间会产生如此鲜明的分化呢?这背后必然隐藏着一个关键的断裂点,它割裂了个体的主观体验,进而催生了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的对立。为了深入理解这一分化,我们需要引入时间这一维度作为判断标准。
时间既是易答问题,也是复杂议题。奥古斯丁认为,过去、现在与未来对应心灵层面的“记忆”“感知”“期待”;康德强调时间是先验感性直观形式,是获取数学知识不可或缺的条件;黑格尔阐述时间是理念外在化中的否定形态,是连续与间断的统一;柏格森赋予时间“绵延”特质,认为其是“意识之流”,需直觉体验捕捉;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性构成人类原始存在意义的基石,体现在人类存在的各种时态中。综上,时间是人类先天认知框架与整体感知的综合体现,以现在、过去、未来交织成对世界的理解。时间感知差异影响个人认知判断,使个体理解自我与世界关系时形成不同视角,催生了难以调和的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但二者都是人类探索自我与世界本质的不同尝试。
通过加工与整合过往的记忆与知识,人们构筑了一套蕴含内在因果逻辑的理论体系。此体系对个体即时的情感体验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它根植于过往经验记忆之中,深刻影响着当前的认知结构与决策路径。鉴于过去事件大多尘埃落定,它们如同构建当前经验法则的坚固基石,促使个体内心滋生出一种决定论的直觉认知,这种感觉源于对过往不可逆转性的深刻理解,以及这些历史事件如何铸就了我们现今的世界观与行为模式。然而,与过往的定局截然不同,未来却是一片充满不确定性的迷雾。尽管我们可以依据历史经验做出预测,但只要未来的具体形态尚未尘埃落定,它就如同薛定谔的猫一般,既非全然确定亦非全然随机。简而言之,个体将过往经历编织成一套因果相连的理论体系,并据此对当下乃至未来做出预测性判断,这种预测性使得个体内心萌生了一种决定论的宿命感。但同时,未来因其不可预知性,以及当下决策对未来走向的潜在影响,又让个体体验到了自由意志的微妙存在。
实际上,从当下的视角回望过去,过往的选择与经历已然定格,如同一串紧密相连的珍珠项链;而从当下眺望未来,每一个当下的抉择都在悄然塑造着明天的轮廓。正如开门之际,回望过往,每一扇门后的选择都串联成了一条既定之路;而当面对下一扇门时,门后的世界却充满了未知与变数,既非完全预设亦非全然混沌。因此,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既是过往决定的承受者,也是未来可能的创造者,这种交织着宿命与自由意志的感觉,正是人类存在复杂性的真实写照。
张岩,刘欣:古希腊命运观念的现代阐释[J],齐鲁学刊2007年第四期。
吴飞:自由意志的发明——从自我建构的角度看[J],世界宗教研究2024年第三期。
徐圻,石静:论必然和自由之间的张力[J],贵州社会科学2024年第七期。
姚大志:意志是自由的吗?[J],世界哲学2024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