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策略分析

作者

蔡春敏

蒙自市新安所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

摘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效率瓶颈,本文基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特点与现实需求,从数字化建设、流程优化、人才培养维度,提出系统性效率提升策略,旨在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代化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效率;提升

引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是保障组织运行效率与信息合规性的核心环节,随着信息量激增及数字化转型加速,传统管理模式面临响应迟缓、资源浪费等挑战,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已成为事业单位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1]。

一、推进档案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

诸多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当前仍深陷纸质档案的泥淖与低效人工操作的窠臼,这种传统模式不仅消耗大量的物理存储空间,推高管理成本,更造成信息检索困难,查阅一份档案往往需要数小时,严重制约业务响应速度和决策质量,解决之道在于全面推进档案管理核心流程的数字化转型,构建一体化的数字档案管理生态系统,实施高质量的全文数字化加工,综合运用高分辨率扫描与智能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确保图像清晰、文字识别准确率高,奠定坚实的数字化基础。基于此,部署先进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EAMS),该系统应深度整合云计算架构,提供海量存储与弹性计算能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体现在:运用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算法,对扫描后的电子文档进行多维度(如主题、时间、责任者、关键词等)的自动标引和智能分类;结合预设规则库,系统能自动提取关键元数据生成索引目录,构建高效的全文搜索引擎;引入细粒度权限控制模型,实现不同角色、部门对档案内容的分层级、精细化的访问与控制,确保信息安全。据多个实践案例反馈,此类系统部署后,档案检索时间可从平均4小时压缩至10分钟以内。为保障数字化成果的真实可信与长期可靠,新兴技术集成应用不可或缺。区块链技术因其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是解决电子档案凭证价值的理想方案。通过将档案的哈希值、关键元数据(责任者、归档时间、操作记录等)上链存证,任何后续的修改痕迹都会被永久记录,形成完整可信的流转链条,极大降低了人工核验成本和法律风险。长远来看,还要前瞻性探索档案数据的深层价值挖掘。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档案库中蕴含的业务规律、政策演变、历史经验进行系统化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形成决策支持报告,真正实现“死档案”向“活信息”的转变,服务领导决策与政策制定。某省会城市档案馆通过对三十年城建档案的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出不同区域地下管线的老化规律与风险点,为市政维护资金科学投放提供了关键依据[2]。

二、优化流程与标准化管理

(一)推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全流程标准化重构

对从文件生成/接收、初步整理、正式归档、科学保管、高效检索利用到规范销毁的端到端链条进行解构与重塑,制定并强制执行覆盖全局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操作规程》 及配套细则(如《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细则》、《档案数字化扫描操作规程》、《档案著录元数据标准》、《电子档案长期保存格式规范》等)。明确每个环节的操作主体、时限要求、质量标准及输出物,特别是统一电子文件格式、扫描分辨率、元数据必填项等硬性技术规范。国家档案局发布的机关档案管理规定为地方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坚实基础与依据[3]。

(二)实施“前端控制”策略,将档案管理需求嵌入业务系统源头

在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业务系统设计阶段,即强制内置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功能模块(如预归档空间、标准化元数据模板捕获、四性检测接口、归档一键提交接口),要求业务人员按预设规则在文件生成/流转初期完成关键元数据的著录(如标题、文号、密级、责任者、日期等)并明确归档属性。某省财政厅在预算管理系统上线时同步部署预归档模块,预算项目一经批复,其核心文件即自动附带完整元数据进入待归档池,后续归档效率提升70%,错误率显著降低。

(三)打通“信息孤岛”壁垒,实现部门间高效协同

推动档案管理系统(EAMS)与核心业务系统(如OA协同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实现深度数据与流程层面的集成与对接。通过开发标准化的系统接口(API) ,建立跨系统间的档案数据/目录自动捕获、归档任务无缝推送及检索结果直接返回等机制,使业务人员在日常办公平台上即可查询档案、发起借阅申请。

三、强化专业人员培训与激励

(一)建立常态化、体系化的数字化技能赋能机制

精心设计年度培训计划,内容紧密围绕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能力缺口:电子文件全程管理规范与操作实务(如预归档、格式转换、四性检测);元数据规划与著录技能提升(深刻理解元数据作用,掌握各类档案元数据字段的规范填写技巧);档案管理系统深度操作与维护技能训练(涵盖系统各模块功能、常见问题诊断与处理);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策略与备份恢复技术应用。培训应强调“实战化”导向,结合本单位系统平台进行沙盘模拟和上机操作演练。积极鼓励骨干人员参加权威的外部行业认证与高端研讨(如国家级档案局举办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班、国际档案理事会ICA举办的电子文件管理研讨班),开拓视野,提升专业层级。东部某省档案馆实施的“档案菁英培育工程”,通过“名师带徒+高校进修+重点项目历练”组合拳,数年内培养了一批数字档案管理专家[4]。

(二)设计科学精准的绩效考核与长效激励机制

摒弃传统的“干多干少、干好干差一个样”的粗放评价方式,将核心效率与质量指标全面纳入部门和个人绩效评价体系:档案整理/数字化任务完成率与及时率;档案数据质量(著录准确率、格式合规率、图像合格率) ;档案查询响应速度与用户满意度(可引入IT系统监测与用户反馈双轨评价) ;创新性建议采纳及应用成效。依据考评结果,实施分档、差异化的绩效薪酬分配,特别对在数字化攻坚、标准制定、流程优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给予重奖。

(三)实施前瞻性的人才储备与岗位韧性策略

为防止关键岗位人员变动造成业务停滞或标准执行偏差,建立核心岗位A/B角制度与系统化的定期轮岗交流机制,使员工具备承担多个核心任务的多岗位胜任力。编制覆盖所有核心操作的详实《岗位知识手册》(SOP) 并持续更新,确保即使新人到岗也能按图索骥。积极引进兼具信息技术背景和档案知识的复合型年轻人才,优化队伍结构,部分中央部委机关档案处通过关键岗位AB角配置与每季度跨部门轮岗1周的机制,有效规避了骨干休产假、突发病假带来的业务停滞风险。

结语:

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效率需统筹技术、流程、人员三重维度,通过数字化转赋能、流程重构、专业能力强化,可增强档案服务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为事业单位整体效能的提升提供底层支持,之后可以进一步关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在档案深度开发中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董云符. 信息技术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策略[J]. 中国信息化, 2025, (03): 129-130.

[2]刘茜.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策略[J]. 大众文艺, 2023, (08): 226-228.

[3]孙桂梅.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策略[J]. 经济研究导刊, 2022, (19): 134-136.

[4]徐莎.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策略研究[J]. 办公室业务, 2022, (01): 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