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框架构建
戴逸
江苏省无锡技师学院
摘要机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理论逻辑与实践框架的协同推进,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理论层面,立足机械学科特色,论证了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内在统一性,强调工匠精神、工程伦理与国家战略需求的有机融合。实践层面,构建了“元素挖掘-内容融入-方法创新”三位一体的框架,依托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及多元协同机制,将思政元素自然嵌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保障机制聚焦教师能力提升、资源平台建设及动态评价体系,为思政育人实效提供系统性支撑,旨在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家国情怀的卓越工程人才。
关键词:机械专业;课程思政;理论逻辑
1. 机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逻辑
1.1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契合性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内涵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机械专业而言,这一任务具有特殊的契合性。机械工程是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石,其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工程能力和突出的创新思维,更需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严谨的工匠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工程伦理道德。大国重器的研发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绿色智能制造的推进,无不要求从业者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1.2 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内在统一性
机械专业的知识体系并非价值中立,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和深刻的价值意蕴。从机械原理揭示的自然规律中体现的科学精神与唯物辩证法,到机械设计制造中蕴含的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材料选择与工艺优化中折射的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伦理,到控制系统设计所关联的规则意识与系统思维;从工程实践中必然涉及的安全规范、知识产权、成本效益所体现的职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到国家重大装备研制历程中彰显的爱国奉献、自主创新精神。这些价值元素天然地镶嵌在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机械专业的教学过程,无论是理论推导、实验验证、课程设计还是工程实践,都为价值引领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鲜活的场景。“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挖掘、激活并有效融入这些内在的思政元素,使价值引领不再是外在的附加或生硬的说教,而是与专业知识传授、工程能力培养水乳交融、同向同行,实现“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2. 机械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框架的核心构成
2.1 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与系统梳理
实践框架的首要环节是深入、精准地挖掘和梳理适用于机械专业的思政元素资源。这需要紧密结合机械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控制工程、工程材料、液压与气动等),对每个知识点、每个教学模块、每个实践环节进行细致分析,找出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价值理念、伦理规范和国家战略关联点。同时,要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如“卡脖子”技术攻关、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科技前沿动态,挖掘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政元素。最终目标是建立分门别类、层次清晰、内容丰富的机械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库或教学指南,为教师备课提供有力支撑。
2.2 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入与教学设计创新
挖掘元素是基础,有效融入是关键。必须摒弃“贴标签”、“两张皮”的做法,追求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如盐在水”般的自然融合。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将梳理出的思政元素有机嵌入知识点的讲解、案例的分析、问题的探讨中,使其成为专业知识逻辑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教学方法上,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精选反映中国机械工业成就、体现工程师社会责任、涉及技术伦理抉择的真实工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分析和判断;积极采用项目驱动法(PBL),在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创新项目中明确融入对团队协作、沟通表达、成本意识、环保理念、创新思维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深入开展问题研讨法,围绕如人工智能在机械领域的伦理边界、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自主与开放合作、工程师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等议题组织深度讨论;探索情境创设法,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工厂实地参观、大国工匠进课堂等方式,营造真实的职业场景,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创设价值体验和价值判断的情境,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价值熏陶。
3. 机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
3.1 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提升机制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实施者和关键力量,其育人意识和能力直接决定了建设成效。当前,部分机械专业教师存在对思政教育认识不足、方法欠缺、融入生硬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系统化的教师能力提升机制。首要任务是开展面向全体机械专业教师的、常态化、精准化的“课程思政”专项培训与工作坊。培训内容应紧密结合机械学科特点,涵盖思政教育理论、国家大政方针与机械行业发展、思政元素挖掘方法与技巧、有效融入的教学设计策略(如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情境创设等)、课堂价值引导艺术以及工程伦理教育等。其次,应着力打造跨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团队和集体备课制度。
3.2 教学资源与平台支撑体系
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多元化的平台是支撑“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重要物质基础。针对机械专业特点,需着力构建以下支撑体系:一是系统建设融合思政元素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组织编写或修订一批体现时代要求、融入思政内涵的机械专业特色教材、教学参考书;精心汇编涵盖大国重器、技术突破、工匠事迹、工程伦理案例、可持续发展实践等主题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开发制作一批高质量的、融入价值引导的数字化资源,如微课视频、虚拟仿真实验、在线课程(MOOC/SPOC),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资源体系。二是重点打造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平台。升级改造校内工程训练中心、专业实验室,在实践项目中明确融入安全规范、质量意识、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成本控制、环保理念等要求;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具有社会责任感、体现国家战略需求的先进制造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设一批“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基地,聘请劳模、工匠、优秀工程师担任企业导师,让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感悟职业精神和家国情怀。三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共享交流平台。建立校级或院级的机械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共享平台和教学经验交流平台,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优秀案例互学互鉴、教学难题共同研讨,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结论
机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响应国家立德树人战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本文系统阐释了其理论逻辑,揭示了思政教育与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在价值导向、知识传授及能力塑造上的深度契合性;创新构建了以“思政元素挖掘—教学内容融入—教学方法协同”为核心的实践框架,为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可操作性路径;进一步提出教师能力提升、资源平台支撑及动态评价反馈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确保思政育人长效运行。未来需持续深化评价体系科学性、拓展校企协同育人场景,推动“课程思政”从“有效实施”向“高质量创新”跃升,为制造强国战略培养政治坚定、技术精湛、勇于担当的新时代机械人才。
参考文献(GB/T 7714格式)
1.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 2020.
2.王建国, 李志义. 工程教育中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3): 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