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创新应用

作者

郭富城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青海 西宁 810007

摘要:随着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电气工程施工正从传统人工主导模式向 “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 转型。自动化技术凭借其高效性、稳定性与可控性,在电气工程施工的测量放线、设备安装、布线接线、调试检测等关键环节展现出显著优势。本文结合电气工程施工的实际需求,系统分析 BIM 技术、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在施工各阶段的创新应用场景,针对当前应用中存在的技术融合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旨在为提升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供实践参考,推动电气工程施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施工;BIM 技术;施工机器人;物联网

一、引言

电气工程作为建筑工程、工业生产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传统电气工程施工中,测量放线依赖人工仪器操作,精度易受人为因素影响;设备安装依赖起重机械与人工配合,效率低下且存在安全隐患;调试检测依赖经验判断,故障排查难度大。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施工技术体系逐步建立。例如,BIM 技术实现施工全过程的可视化管理,施工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高危、重复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施工设备与数据的实时互联。这些技术的创新应用,不仅解决了传统施工中的痛点问题,还推动了电气工程施工的标准化与集约化发展,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二、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施工各阶段的创新应用

(一)施工准备阶段:数字化规划与模拟

自动化技术在施工准备阶段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 “虚拟预演、精准规划”。依托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构建电气工程三维数字化模型,整合电气设备参数、管线走向、土建结构等数据,实现设计图纸的可视化呈现与碰撞检测。通过 BIM 软件的自动化分析功能,可自动识别管线与梁柱、管线与管线之间的碰撞点,生成碰撞报告并提出优化方案,避免施工阶段的返工。例如,在高层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利用 BIM 技术对强电、弱电、消防管线进行综合排布优化,可减少 30% 以上的管线调整工作量。同时,结合物联网技术部署环境监测终端,实时采集施工场地的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参数,通过自动化算法判断施工条件是否满足电气设备安装要求,为施工计划调整提供数据支撑。

(二)测量放线阶段:智能设备替代人工操作

传统电气管线、设备基础的测量放线依赖水准仪、经纬仪等人工操作仪器,存在精度低、效率差的问题。自动化技术通过智能测量设备的应用,实现测量放线的 “无人化、高精度”。采用全站仪与 GNSS 定位系统结合的智能测量机器人,通过预设施工坐标参数,可自动完成点位放样、距离测量与数据记录,测量精度可达 ±1mm,效率较人工提升 5 倍以上。在大型工业厂房电气工程施工中,智能测量机器人可按照 BIM 模型中的设备安装坐标,自动在地面、墙面标记管线走向与设备安装基准线,避免人工标记的偏差。同时,采用激光扫描技术对施工场地进行三维扫描,生成点云模型并与 BIM 模型进行比对,自动检测土建结构的实际尺寸与设计尺寸偏差,为电气设备安装的精度调整提供依据。

(三)设备安装阶段:施工机器人主导作业

设备安装是电气工程施工的核心环节,自动化技术通过施工机器人的应用,显著提升安装效率与安全性。在变压器、配电柜等大型设备安装中,采用自动化吊装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技术定位设备吊装点,结合力传感器实时调整吊装力度,避免设备碰撞与损坏;机器人搭载的自动夹紧装置可实现无人化操作,吊装效率较传统起重机提升 40%。在电气管线敷设中,针对狭小空间或高空作业场景,采用管道敷设机器人,其柔性机身可适应复杂管线走向,通过远程控制完成管线牵引与固定,减少人工高空作业风险。在电缆敷设环节,采用自动化电缆牵引机,通过变频调速系统控制牵引速度,配合张力控制系统避免电缆过度拉伸,同时自动记录敷设长度,实现电缆用量的精准控制。

(四)布线接线阶段:自动化设备提升标准化水平

布线接线的规范性直接影响电气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自动化技术通过专用设备实现接线过程的 “标准化、高效化”。在配电柜内部接线中,采用自动化接线机器人,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定位接线端子,搭载的机械臂可自动完成导线剥线、压接端子、插入端子排等工序,接线误差控制在 0.1mm 以内,且接线速度较人工提升 3 倍以上。机器人可根据预设的接线图纸自动执行操作,避免人工接线的错接、漏接问题。在电缆头制作环节,采用自动化电缆头处理机,集成剥外护套、剥绝缘层、压接屏蔽层等功能,通过程序控制实现各工序的自动化衔接,确保电缆头制作质量的一致性。

三、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施工应用中的难点与优化建议

(一)主要应用难点

技术融合度不足:部分施工企业仅单一应用某类自动化技术,未实现 BIM、物联网、机器人技术的协同联动,导致数据孤岛问题,难以发挥自动化技术的整体优势。成本投入较高:自动化施工设备与系统的购置、维护成本较高,中小型施工企业难以承担,限制了技术的普及应用。专业人才短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需要既懂电气工程施工,又掌握计算机、机器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当前行业内此类人才储备不足,影响技术落地效果。标准体系不完善:自动化施工的流程规范、质量验收标准尚未完全建立,导致不同企业的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二)优化建议

推动技术协同融合:构建 “BIM + 物联网 + 施工机器人” 的一体化施工平台,实现设计数据、施工数据、检测数据的实时共享,通过数据驱动施工全过程的自动化调控。例如,将 BIM 模型的施工参数直接传输至机器人控制系统,实现设计与施工的无缝衔接。降低技术应用成本:鼓励施工企业通过设备租赁、校企合作研发等方式降低成本;政府可出台补贴政策,支持中小型企业引进自动化施工技术;推动自动化设备的国产化替代,降低设备购置成本。加强人才培养:高校应增设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交叉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施工企业应开展内部培训,邀请专家讲解自动化设备操作与维护知识,同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吸引专业人才。

四、结论与展望

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创新应用,不仅实现了施工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还推动了行业从 “劳动密集型” 向 “技术密集型” 转型。当前,BIM 技术的可视化规划、施工机器人的自动化作业、物联网的智能化监测已成为电气工程施工的核心技术方向。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电气工程施工将迈向 “全流程无人化”:通过数字孪生模型实现施工过程的实时模拟与预测,施工机器人通过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复杂施工场景,物联网与 5G 技术实现设备与人员的高效协同。同时,自动化技术与绿色施工理念的结合,将推动电气工程施工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例如通过自动化调控减少施工能耗,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伟,李萌. BIM 技术在电气工程施工阶段的自动化应用研究 [J]. 建筑电气,2023, 42 (6): 45-49.

[2] 王浩,刘敏。电气施工机器人的研发与工程应用实践 [J]. 电气工程学报,2022, 17 (3): 88-95.

[3] 赵亮,陈晓峰。物联网技术在电气工程施工监测中的创新应用 [J]. 电力自动化设备,2021, 41 (10):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