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适应老龄化社会的住宅建筑人性化设计路径

作者

王玉春

青海省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的当下,我国已快速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住宅建筑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其设计是否符合人性化要求,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文聚焦老龄化社会背景,深入剖析老年群体在生理、心理、社会层面的需求以及行为模式与空间的适配性问题,进而提出以 “安全、舒适、便捷、包容” 为核心的人性化设计原则。同时,从空间模块化设计、材料与设备选型、智能化系统集成等方面阐述具体策略,旨在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住宅建筑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推动构建更具人文关怀的老年居住环境。​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住宅建筑;人性化设计;空间模块化;智能化系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住宅建筑设计已难以满足其多样化需求。在此背景下,研究适应老龄化社会的住宅建筑人性化设计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保障其生活安全,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对该领域的研究迫在眉睫,需要学术界和建筑设计界给予高度关注。​

1 老龄化社会对住宅建筑的需求分析​

1.1 生理需求​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在生理方面对住宅建筑有特殊需求。行走能力下降,要求室内地面平整、防滑,通道宽度足够,避免台阶障碍;视力减弱,需要充足且均匀的照明,开关、标识等设施的尺寸要便于识别;听力衰退,建筑应具备良好的隔音效果,减少外界噪音干扰;关节活动不便,厨房、卫生间的设施高度和操作空间需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方便老年人使用。​

1.2 心理需求​

老年人在心理上渴望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尊重感。住宅建筑的设计应营造温馨、舒适的居住氛围,让老年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室内空间的布局要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同时又能保证与家人的交流沟通。色彩的选择应柔和、温暖,避免过于刺激的颜色,以缓解老年人的焦虑情绪。此外,合理设置阳台、窗台等区域,让老年人能够接触自然、欣赏风景,满足其心理上对自然的向往。​

1.3 社会需求​

老年人虽然退出了工作岗位,但仍有参与社会活动的需求。住宅建筑应提供适宜的社交空间,如社区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等,方便老年人与他人交流、互动,扩大社交圈子。同时,住宅周边应配备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超市、公园等,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需求,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1.4 行为模式与空间适配性​

老年人的行为模式相对固定,主要以居家生活为主,活动范围较小。住宅建筑的空间设计应与老年人的行为模式相适配。例如,卧室、客厅、厨房等主要生活空间的布局要紧凑、便捷,减少老年人的行走距离;在卫生间、楼梯等容易发生危险的区域,应设置扶手、呼叫装置等安全设施,提高空间的安全性。此外,还应考虑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如设置书房、阳台花园等个性化空间,满足其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2 人性化设计原则与策略​

2.1 核心设计原则​

适应老龄化社会的住宅建筑人性化设计应遵循 “安全、舒适、便捷、包容” 的核心原则。安全是首要原则,必须确保老年人在居住过程中的生命安全,从建筑结构、设施设备等方面消除安全隐患;舒适要求建筑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保温性能,营造适宜的室内环境;便捷体现在空间布局和设施设置上,要方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操作;包容则要求设计考虑到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包括身体机能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的老年人,使住宅建筑能够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2.2 空间模块化设计技术​

采用空间模块化设计技术,使住宅建筑能够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通过标准化的模块单元组合,形成不同功能的空间区域。例如,将卧室、卫生间、衣帽间等组成一个居住模块,当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模块来调整居住空间。同时,模块化设计还便于建筑的施工和维护,提高建筑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2.3 材料与设备选型标准​

在材料选型方面,应选择环保、安全、耐用的材料。地面材料要防滑、易清洁,墙面材料要柔软、隔音,家具材料要无甲醛、无异味。设备选型要符合老年人的使用特点,如厨房的灶具应具有自动熄火保护功能,卫生间的马桶、洗手盆应带有扶手,开关、插座的位置要便于老年人操作。此外,还应考虑设备的智能化程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便利性。​

2.4 智能化系统集成​

2.4.1 非接触式安全监测系统​

安装非接触式安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居住安全。通过传感器技术,无需老年人佩戴任何设备,即可监测其心率、呼吸、睡眠等生理指标,以及在室内的活动情况。当系统检测到异常情况时,如老年人摔倒、长时间静止不动等,会自动发出警报,并通知家人或相关机构,及时采取救助措施。​

2.4.2 自适应环境调控系统​

自适应环境调控系统能够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室内外环境的变化,自动调节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例如,在夏季自动开启空调降温,在冬季自动启动供暖设备,同时根据光照强度自动调节窗帘的开合,为老年人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该系统还可以结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预设不同的环境模式,如睡眠模式、活动模式等。​

2.4.3 代际兼容交互终端​

(1) 老年模式:​

老年模式的交互终端采用模块化分层设计,主界面仅保留六大核心功能图标,配合 18pt 加粗无衬线字体与黄底黑字的高对比度配色方案,经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测试,在 400cd/㎡亮度下可视距离达 3 米。操作逻辑遵循 "三步直达" 原则:紧急呼叫功能集成实体红色凸起按键,按压后自动拨打预设的 3 组紧急联系人,并同步向社区智慧养老平台发送地理位置;健康咨询模块对接三甲医院远程问诊系统,支持语音录入症状描述,系统自动生成图文版问诊报告;社区服务查询功能整合家政、助餐、文化活动等服务,支持模糊语音搜索与服务预约。​

交互终端特别设计 "语音优先" 交互模式,搭载科大讯飞老年版语音引擎,可精准识别 23 种方言口音,配合声控导航功能,老人通过 "打开视频通话" 等自然语言指令即可完成操作。亲情互动模块内置智能提醒系统,子女可通过手机 APP 远程设置每日问候闹钟,接通时自动切换为横屏大窗口模式,支持多人同屏通话。终端底部配备防滑硅胶底座与磁吸式充电接口,结合 IP54 防尘防水设计,保障日常使用安全。系统还设有防误触机制,重要操作需连续两次确认,避免老人误操作引发风险。

(2) 青年模式:​

青年模式则更注重功能的多样性和智能化体验。除了基本的通信、信息查询功能外,还可以集成智能家居控制、在线学习、娱乐等功能。青年可以通过手机 APP 远程控制交互终端,查看家中老年人的生活情况,为老年人设置提醒事项等。此外,青年模式还可以与社区的智慧平台对接,获取更多的社会服务资源。​

3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适应老龄化社会的住宅建筑人性化设计需围绕老年人生理、心理与社会需求,注重行为模式和空间适配。遵循 “安全、舒适、便捷、包容” 原则,运用模块化设计、适配材料设备及智能化系统,可构建理想居住环境。未来,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重视,住宅人性化设计将持续革新。智能化技术深度嵌入,实现人机高效交互;设计更聚焦个性化需求,提供多元方案;同时,需强化建筑、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协作,整合资源,助力老年人畅享优质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左泽平,向鸿林.老龄化社会的养老建筑设计思路分析[J].居舍,2024,(21):86-89.

[2]皇甫祥宇.社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亲情探访空间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4.

[3]段洋明.无锡老城区社区养老建筑更新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