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骆驼祥子》英译本对比

作者

张涛

兰州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1966)的杰作,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长篇小说之一。该作品以其精炼、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北京地域特色而闻名。本文旨在运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对葛浩文、詹姆斯和施晓菁三位译者的《骆驼祥子》英译本进行深入比较分析。通过这一研究,本文旨在提炼和总结这些翻译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进而为生态翻译学理论在文学翻译领域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一、引言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老舍的代表作,以其质朴的文风和地道的北京方言,深刻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社会底层的生活。小说通过祥子这一人物的悲剧命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以及个体在社会巨轮下的无力感。老舍在创作《骆驼祥子》时,力求语言的平易近人且不失活力,他从北京市民的口语中提炼语言,保持了口语的“原味儿”,这不仅体现在北京市民特有的词汇和句式上,更体现在对市民社会各种身份人物说话语气、语调的精致描摹上。这种语言的使用,使得《骆驼祥子》的译文需要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也要传达出这种独特的“京味”,这对译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该小说至今已有多个英译版本,而其译文是否能达到翻译中的生态平衡,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二、《骆驼祥子》三译本比较研究

(一)语言维角度

语言维维度上的适应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语篇风格,在语音、句子安排等不同层面和角度上对译文进行用词的适应和选择。因此,在翻译《骆驼祥子》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语言风格及语言特点,尽量完整地将老舍的语言魅力及特色展现给目的语读者。

例1: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爱什么时候出车与收车都有自由。[8]

葛浩文译:They rent handsome rickshaws, put in a whole day, and are free to come and go as they please.[1]

詹姆斯译:…rent good-looking rickshaws and work all day. They take their rickshaws out when they feel like it and quit when they feel like it.[2]

施晓菁译:…who rent smart rickshaws and work round the clock ,starting work or knocking off whenever they please.[3]

从句子结构来看,葛浩文版本译文,将本句与前文拉车人的特点分成两句,并根据动词切割成短句,句子简洁且具有音韵美,也符合原文行文特点;詹姆斯和施晓菁版本均采用从句形式,前者将人物描写作为从句,主句仍为动作描写,因此,与后文不得不分成两句,显得较为冗长;后者将动作描写连用两个从句,减少了主语的使用,使句子结构更加统一。从选词来看,原文中出现拉“整天儿”一词,结合下文,这类车夫有时会“白耗一天”可以看出,他们并不是一天到晚在工作,仅是将车按整天租赁,因此,使用 “work all day” 和“work round the clock”缺乏一定准确性,葛浩文版本译文使用“put in”表示“投入、将某物放在某处”与下文中他们将车放在“车口”或宅门更加准确。

例2:弄好了,也许一下子弄个一块两块的;碰巧了,也许白耗一天。[6]

葛浩文译:If luck is with them, they can land a fare right off, earning as much as a silver dollar or two. But if luck passes them by, and they don’t make enough to pay for that day’s rental. [1]

詹姆斯译:They might get a dollar or two just like that if it’s a good job. Having struck it rich they might take the rest of the day off.[2]

施晓菁译:With luck, a single trip can net one or two silver dollars; but it may happen too that they spend the whole day idle.[3]

此句也是在句型上的转换,葛浩文版本采用if条件句,沿用了原文的句式,前后对仗公整,更符合英语表达形合的特点;詹姆斯版本将该句分为两个句子,但第二句理解为“发了财后他们也许会休息一天”,笔者认为可能对原文理解有误;施晓菁版本正确表达出了原文意思,但在语言结构上未能达到原文的效果。

汉语所注重的意合,以及英语所注重的形合,需要不同的形式及习惯来表达。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根据语境,选择读者更能接受的方式。

(二)文化维角度

文化维维度上的适应转换,要求译者意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因此,译者需要努力克服文化屏障,致力于使两种语言在文化层面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以保证信息准确有效地传达。因此,译者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考虑到目标语言文化的特点和读者的接受度,以实现文化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文化交流的顺畅。

例 3:拉出“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5]

葛浩文泽:…in hopes of earning enough to pay for that days rent and food.[1]

詹姆斯译:…hoping they can earn the rickshaw rental and their expenses for one day.[2]

施晓菁译:…in the hope that, …they will have earned enough for the rickshaw rent as well as their daily needs.[3]

“嚼谷”指的是食物,这里比喻为车夫的日常开销或生活费用,属于北京方言。对北京方言不理解的读者无法理解什么是“嚼谷”,因此,本句采用异化策略,将这一词译为国外读者可以理解的形式,即“生活开支”,葛浩文版仅翻译为“food”语义略微狭窄。

例4:那四十以上的人,有的是已拉了十年八年的车,筋肉的衰损使他们甘居人后。[7]

葛浩文译:Those over forty will have been at it for at least a decade, which takes its toll; settling for mediocrity.[1]

詹姆斯译:Some of those over forty have been pulling rickshaws for only eight or ten years. They begin to slow down as their muscles deteriorate.[2]

施晓菁译:As for the over-forties, some have strained their muscles by pulling for eight or ten years and are content now to take second place.[3]

“甘居人后”出自明·张岱《自为墓志铭》:“夺利争名,甘居人后:现场游戏,肯让人先”,意为甘愿处在别人后面。葛浩文及施晓菁版根据原有意思进行意译,注重了文化内涵的传递,分别将“甘居人后”译为“settling for mediocrity”和“are content now to take second place”,这里的“settling for”和“content now to”传达了一种“满足于”、“将就”或“现在愿意”的态度,较好地体现了原文中“甘”的意味。而詹姆斯版译文过于重视原文,直译为了“They begin to slow down”,这样的表达虽然传达了身体衰弱导致工作能力下降的意思,但未能充分表达出原文中“甘居人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含义和情感色彩。

因此,由于文化差异,目的语读者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原文中想表达的文化内涵,因此,大部分情况并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译者要理解其内在含义,通过意译的方法,将文化进行适应性转换,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三)交际维角度

文化维维度上的适应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到语言所要传达出的意图,从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所以,在翻泽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原文的内容和文化含义的正确传递之外,还要注重交际的层次,即原作所要传达的交际意图能否在译文中得到有效的传达可。因此,译者须先一步弄清楚原文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图,确保其意图在译文中也得到正确和完整的表达。

例5:年纪在四十以上,二十以下的,恐怕就不易在前两派里有个地位了。[5]

葛浩文译:Men over forty or younger than twenty have little chance of falling into either of these classes.[1]

詹姆斯译:It is not easy for those who are over forty and under twenty to find a place in these two groups.[2]

施晓菁译:The pullers over forty and under twenty find it hard to join either of these categories.[3]

笔者对本句中“不易在前两派里有个地位了”句话理解为:这类车夫在前两类车夫中不具备竞争力。葛浩文和施晓菁的翻译直接、简洁,使用了“little chance”和“find it hard”来表达“恐怕就不易”,仅仅表达出他们很难加入前两个派别,未能准确传达出作者想表达的意图。而詹姆斯版译出这类车夫很难在前两类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笔者认为这种译法更符合原文意图,达到了应有的交际效果。

三、三维动态适应转换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表明单一的理论指导或翻译策略难以适用于整篇文本的翻译。因此,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三维”变换的选择应当是灵活的,即根据文章的类型和内容进行调整,灵活运用合适的维度,或者同时综合考虑多种维度。换言之,无论是在语言形式、文化内涵还是交际目的方面,翻译工作都不能局限于单一维度,而应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进行适应性的组合和调整。译者通过转换语言符号和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体现了翻译的“变”的本质属性。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要结合原文所处的不同生态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寻找最合适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Howard Goldblatt.Trans.Rickshaw Boy [M].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2010.

[2]Lao She.Rickshaw [M].Jean James,trans.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79.

[3]Shi Xiaoqing(translated).Camel Xiangzi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81.

[4]胡庚申.(2011).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中国翻译(02),5-9+95.

[5]老舍.(1962).骆驼祥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6]李志萍.(2016).适应选择论视野下的老舍小说《骆驼祥子》翻译研究.语文建设(12),33-34.

[7]刘峰&李梓铭.(2021).老舍《骆驼祥子》英译本的副文本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58-69.

作者简介:张涛(2000-),女,汉族,甘肃永昌,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