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探究
袁梦 马玉婷 徐旭娇 童婷 冉启碧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青年人担负起兴国图强的历史重任,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兴盛青年人之间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研究背景、意义和现状出发,探讨了当前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所面临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并对如何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与建议,最后指出做好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希望本文能为青年人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帮助,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宏伟战略高度,反复强调促进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性。[[]]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于增进民族感情、凝聚民族力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多民族交融汇聚已成为常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紧紧抓住青少年这一关键群体。与此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现阶段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面对的新形势新机遇以及新挑战,只有深入全面地研究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探索有效的促进路径,才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分析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当前,我国各族青少年的交往呈现出多元化与复杂化的特点。比如由于城镇化加快和教育资源整合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的少数民族青少年日常生活中有机会相遇。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因不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缺乏交流成为了交往中是最突出的问题。[[]]
少数民族中小学学习期间同汉族等其他民族特别是同龄群体的接触机会很少,青少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受到限制,而大学为各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场域,除此之外社区活动及网络社交平台也是青少年进行交流的渠道之一,而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则能够更好地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机会,并且能够为位于偏远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青少年拓宽更多的交流渠道。
从交往内容看,学习交流、娱乐活动较多,而在交流中涉及较为深入的文化分享与价值理念交流较少,说明目前各族青少年虽然开展交往活动比较多,但是比较浅层次的交往居多,深层次的文化认知与价值理念认同还需要继续努力。
二、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各民族独具特色,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共同构成灿烂的民族宝库。在各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中,他们会深入其他民族,了解其风俗文化:蒙古族青少年教其他民族跳传统舞蹈、唱传统长调,其他民族青少年也会分享本民族传统文化。既能让他们更好继承本民族文化,又能通过相互学习开阔思路、激发创新思维,进而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各民族文化元素相融相生,能催生新艺术形式、新文学作品等,助力中华文化繁荣。例如,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的学生,将本民族传统图案、图腾与现代理念结合,创作出大量兼具文化内涵与时代创意的优秀作品。
(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通过各族青少年的交往交流交融,能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缺一不可。中华民族面临困难与挑战时,全体同胞始终携手共进。这能推动各族青少年在同心同德、互帮互助中团结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例如,每逢灾难来临,总有各族青少年主动捐钱捐物、互帮互助,助力受灾同胞渡过难关。
(三)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开展相关活动,能让各族青少年认识到各民族的优势与价值,尊重彼此差异,从而有效减少民族矛盾冲突。青少年可通过实际行动凝聚民族大团结力量,其群体中形成的良好风气还能增强民众认同感,助力社会稳定和谐,保障国家安全与人民幸福。例如,多民族居住区的大型活动、青少年联谊会等,都能增进青少年间的了解与互信,并带动其他群众相互信任、和睦相处。
三、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因素
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学校、家庭和社会。
(一)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影响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因素。不同民族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上存在差异,易导致交往中的误解,比如因不了解某一民族的礼节习惯、禁忌等,可能引发误会,产生隔阂。出现这种问题的学生会在逐步了解中找到解决方法,并在以后的沟通中避免这些失误。
(二)语言障碍
普通话虽然为各族青少年沟通创造了更好条件,但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青少年的语言问题仍未解决。一些青少年认为,不同民族语言或表达习惯会对沟通造成影响,在表述情感、想法、思想等较复杂层面时,影响更为明显。
(三)学校教育和引导
学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以及教师的引导对青少年的跨民族交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积极开设多元文化课程并定期举办丰富多样的跨民族活动的学校里,学生们在跨民族交往方面的积极性显著提升,交往质量也明显提高。而在尚未开展类似多元文化课程和跨民族活动的学校里,学生对跨民族交往持积极态度的比例较小,与前者形成较大差距。[[]]
(四)家庭和社会环境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家庭对待跨民族交往的态度,都在潜移默化且深刻长远地影响着他们的跨民族交往行为。那些成长于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往往表现出更强烈的意愿,更倾向于主动积极地去与其他民族的同伴展开交往互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家庭观念相对比较保守的青少年群体当中,有主动跨民族交往意愿的青少年很少。
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国家持续加大资源均衡配置投入。在学校教育中,各族青少年得以接受同等质量的教育,使用统一的教材与教学设备。部分地区组织不同民族学校开展互访活动,让学生彼此交流学习、共享优质课堂资源,不仅为学校增添了学习交流机会,也推动各族青少年更好地实现思想交融。此外,一些地区的学校还搭建了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并共享各校优质课程与教学课件,供各族青少年在线自主学习,进一步增加了他们与其他民族学生相互学习的机会。
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各族青少年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线上学习交流群等,便捷地沟通交流,分享生活、互通有无,还能借此了解彼此民族的文化习俗与风土人情。例如,借助抖音、微博等平台,全国各地各族青少年能上传本民族特色短视频或图文内容,供其他民族青少年浏览、评论互动。此外,不少少数民族青少年还会在网络上展示本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既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技艺,也吸引其他民族青少年了解学习,进一步推动了民族文化与传统手艺的传承。
然而,社会中部分人对民族存在的偏见与刻板印象,会阻碍各族青少年间的顺畅交往。比如一些青少年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认定其他民族的人有不良习气,甚至因此不愿社交,这会对他们产生极大负面影响,进而自我怀疑、产生自卑,不愿主动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因此,加强各族青少年的文化差异教育,提升其文化适应能力与沟通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五、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探索
(一)社会层面
如今是信息网络时代,电视、电台、互联网等媒介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我们应充分借助这些媒介载体的优势,大力宣传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典型案例,制作播出民族团结主题的公益广告、纪录片、影视作品,积极传递中华民族大家庭相亲相爱的正能量,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氛围。有些地方电视台推出讲述各民族共同奋斗故事的纪录片,不仅在社会上传递了民族同胞间的深厚情谊,也为青少年树立了鲜活的学习榜样。一些网络平台发起“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短视频活动,深受青少年关注与喜爱,不少青少年主动拍摄分享各族群众相处的故事,让民族团结理念传播得更远更广。一些地方部分地区还结合城市发展实际与当地各族青少年特点,融入多民族文化特色设置,建设文化场馆、社区活动中心等场所,供各族青少年开展交往交流交融活动。
(二)学校层面
学校教育是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不可替代的平台。可通过举办各类跨民族校园活动搭建优质交流平台,为他们创造更多相互了解、学习的机会。比如举办民族文化节,借助民族美食节、歌舞展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了解民族饮食文化、感受民族歌舞魅力的同时,结识更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也可开展跨民族体育比赛、科技创新活动,以民族或学校为单位组织参与竞赛与创新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深化友谊。学校教育应将多元文化教育融入课程体系,既可以开设专门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也可在现有学科教学中融入相关内容,例如历史课不仅要讲授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体进程,也要讲授各个民族在各个时期的不同表现和发展情况。另外还有学校结合本地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编撰特色多元文化校本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直观感受身边的多元文化魅力。
(三)家庭层面
家庭对个人成长及价值观形成至关重要,作为青少年价值观培育的原生场域,其作用不可替代。家长需先提升自身正确民族观认知,从根源摒弃民族偏见与狭隘观念,再通过言传身教向孩子传递民族团结思想,让孩子从小学会尊重各民族习俗与文化。比如平时家长带着孩子参观一些民族文化项目,让孩子亲身体会各种民族文化带来的视觉和精神冲击;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期间,也可带孩子参与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在游玩中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知识。
六、结论
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力量,巩固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新时代背景下,各族青少年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虽面临困境,但同时也能够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先进互联网等时代发展机遇。对此,需积极为青少年搭建更多交往交流平台,打破文化壁垒造成的交往障碍;同时通过营造良好校园氛围、打造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领域建立相互学习进步的有效方法。各族青少年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聚合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他们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汇聚成强大的发展力量,一起带领中国向前进。因此我们要重视好青少年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开拓新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8-29(1).
[2]苏红,陈刚.新形势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调查研究——以成都市三个多民族社区为例[J].中华民族论丛,2024,12(2):(142-149).
[3]范琳俐,郝世亮.双向奔赴: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族际友谊发展的实证研究——以西藏高校为例[J].民族论坛,2024.1:(72-82).
[4]陈立鹏,薛璐璐.何以交融:青少年民族交融态度的影响因素与培养路径探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