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研学的新范式

作者

刘子豪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近年来,“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成为中国和山东面向世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齐鲁风貌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该论坛扎根于孔子诞生地——曲阜尼山,不断成长壮大,在国际社会持续引发广泛关注与热烈反响。伴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儒家精髓的追寻与向往,以及论坛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以孔子及其思想文化为核心IP的“尼山圣境”景区也乘势而起,逐渐发展成为融合文化体验、研学教育、艺术展示和国际交流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地标。

笔者曾深度参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会务工作,见证了这一国际性人文交流平台如何以儒家文化为基底、搭建起中西文明对话的桥梁,也切身感受到尼山圣境作为论坛空间载体和文化实景体验区,是如何通过仪式演绎、实景演出、礼仪培训、经典诵读等创新形式,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当代体验。顶尖论坛与旅游景区的强强联合,不仅推动了儒家文化从学术殿堂走向公众视野,也从实践层面为我们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尼山样本”。

一、研学旅行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交汇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在于“研”与“学”的结合,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主动探究、体验感知和内化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然而,在过去许多传统文化研学项目中,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刻板、体验肤浅等问题,往往陷入“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或“填鸭式”的知识灌输,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层兴趣与文化共鸣。

如何打破桎梏,让沉睡的历史文物、古老的哲学思想与年轻的生命产生真正的对话?山东曲阜,作为孔子故里与儒家文化发源地,依托尼山圣境这一文化新地标,成功地将高深的儒家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参与的研学实践活动,构建了一个“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神临其境”的研学新范式,实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教育实践。

二、尼山圣境研学新范式的核心特质

尼山圣境的研学模式之所以称为“新范式”,在于它超越了传统景区的解说模式,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环节,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文化体验场域。

1.情境的沉浸性:从“旁观”到“置身”

尼山圣境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宏大而精致的人文景观构建。高达72米的孔子像,肃穆庄严,无声地传递着至圣先师的伟岸与智慧;大学堂内部更是极致奢华与文化内涵的结合,集雕塑、绘画、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通过建筑空间和艺术装饰进行可视化呈现。学生步入其中,不再是隔着玻璃橱窗的旁观者,而是完全“置身”于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之中,每一处转角、每一次抬头,都是一次文化的洗礼和视觉的震撼。这种沉浸式环境为先导,为深度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2.内容的体验性:从“听讲”到“体悟”

尼山圣境将“体验式学习”理念发挥到极致。其研学活动设计绝非静态参观,而是强调学生的亲手操作和亲身参与。学生们身着汉服参与“入泮礼”仪式,完成正衣冠、行净手礼、朱砂开智等传统环节,在庄严的仪式感中体会古代学子对知识与老师的尊崇。在大学堂内,学生可以体验“手读论语”项目,用毛笔誊抄经典语句,在一笔一划的静心书写中感悟汉字之美与经典之韵;还可以参与香囊制作、活字印刷等非遗技艺体验,将文化记忆通过指尖触觉深刻烙印于心。利用现代光影技术打造的《金声玉振》大型礼乐演出,以绚烂的舞台效果和震撼的视听语言,生动演绎了“由凡入圣”的一生,让抽象的礼乐文化变得可知可感,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3.思想的启发性:从“知识”到“价值”

尼山圣境研学的高明之处,在于其最终目标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价值的启迪和思维的引导。所有的沉浸式环境和体验式活动,都服务于一个核心——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讲师或研学导师会在活动中设置启发性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今天的同学交往中如何践行?”“‘学而时习之’的‘习’对我们现在的学习方法有何启示?”通过对话、讨论和反思,引导学生将古老的智慧与自身的成长、生活相联系,从而实现文化的内化与人格的滋养。

三、尼山圣境研学新范式的实施路径分析

尼山圣境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对儒家文化超级IP进行现代解读和转化的成果。它没有拘泥于复原古建,而是大胆创新,打造了一个既承载传统精神又符合现代审美和功能需求的文化空间,为研学活动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顶级平台。

优质的研学离不开优质的课程。尼山圣境与教育专家、文化学者合作,开发出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学段、不同主题的标准化研学课程体系,如“明礼生活方式”、“君子养成计划”等。每个课程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活动流程和评估方式,确保了研学的教育性和规范性,避免了“只游不学”或“学而无序”。

研学导师是范式成功的关键执行者。尼山圣境的导师不仅具备扎实的国学功底,更掌握现代教育心理学和引导技巧。他们不是简单的讲解员,而是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翻译者”和“催化剂”,能够适时引导、提问、总结,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

尼山圣境的运营离不开政府支持、企业投资和学校需求的紧密结合。当地政府提供政策保障和资源协调,投资方进行专业化建设和市场运作,学校则作为需求方和组织方,三方协同确保了研学活动的可持续性和高质量发展。

结语

山东曲阜尼山圣境的研学实践,为我们展示了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它通过构建沉浸式环境、设计体验式活动、引导启发式思考,成功地将抽象的儒家文化精神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可行的成长养分,有效激发了文化认同与自信。尼山圣境范式不仅为曲阜乃至全国的文旅项目升级提供了样本,更重要的是,它为如何在新时代“把传统文化教育活”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启示,照亮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未来方向。这一范式的推广与深化,必将为培养拥有中国心、中国情、中国魂的新时代青年贡献深远的力量。

作者:刘子豪(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