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党建引领下的国有建筑企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逻辑、实践与成效

作者

宋德春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610063

摘要 在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建筑行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国有建筑企业面临“高技能人才短缺、培养与需求脱节、人才稳定性不足”等人才困境。本文以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中国五冶集团)为实践样本,紧扣“党管人才”原则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培育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要求,系统构建“党建引领—机制融合—实践落地—成效转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逻辑框架。通过分析该体系在“政治引领定方向、组织引领建机制、思想引领激动力、业务融合促落地”四大维度的具体实践——如建立“网格化培养架构”、打造数十个创新工作室、培育各级劳模数百位,揭示党建对人才培养的赋能路径。实践表明,该体系推动企业人才结构显著优化(博士、一级建造师占比持续走高)、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国家授权专利连年增加),2021-2024年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5%以上,为国有建筑企业以党建破解人才难题、支撑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党建引领;国有建筑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党管人才;智能建造

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强调“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为国有建筑企业人才培养指明方向。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队”,国有建筑企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服务国家战略中肩负重要使命,但当前普遍面临三重人才困境:一是高技能人才供需失衡,我国高技能人才仅占就业人口7%,远低于发达国家40%-50%水平,建筑行业技能缺口超2000万;二是培养机制与产业需求脱节,传统人才培养难以适配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等新场景;三是人才稳定性不足,成长通道狭窄、权益保障不到位导致职业认同感弱化。

“党管人才”是国有建筑企业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党建工作在凝聚培养共识、整合资源、破解协同难题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中国五冶集团作为建筑央企,通过构建党建引领的人才培养体系,将政治优势转化为人才培育优势,实现“人才强企”与“发展强企”的同频共振。本文结合该集团实践,剖析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与落地路径,不仅能填补国有建筑企业人才培养与党建融合的实践研究空白,更能为同类企业提供可操作的工作方案,对推动国有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党建引领国有建筑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逻辑

党建引领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逻辑,是围绕“为党育才、为国兴企”的根本目标,以“三引领一融合”为骨架,实现“党建优势—人才优势—发展优势”的闭环转化。

(一)政治引领:锚定人才培养方向

政治属性是国有建筑企业的根本属性,党建引领首先体现为“方向引领”。一方面,将人才培养嵌入国家战略,围绕“智能建造”“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部署,明确“培养适配新型工业化的复合型人才”目标,如中国五冶集团聚焦钢结构智能建造、BIM技术应用等领域,定向培育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强化人才政治素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培养必修内容,通过“党员“政治生日””“红色研学”等活动,确保人才“听党话、跟党走”,筑牢“技能报国”的思想根基。

(二)组织引领:构建人才培养机制

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是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群牵头协调、多系统协同”的工作格局,破解传统人才培养“仅靠人力系统”的碎片化问题。中国五冶集团搭建“人力资源分管领导总负责、人力部门牵头、专业系统为责任单位”的网格化架构,将培养责任纳入单位与个人考核(权重不低于20%),其中党群系统负责政治素质提升,人力系统负责通用能力培养,工程、科技等专业系统负责业务技能强化,形成“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培养氛围。

(三)思想引领:激发人才成长动力

思想引领是人才培养的“精神引擎”。通过形势任务教育、企业文化浸润、精准关心关爱,化解人才“发展焦虑”,增强归属感。如中国五冶集团按季度印发《形势任务教育提纲》,解读行业转型趋势与企业战略,引导人才明晰成长方向;培育“务实、创新”企业精神,以劳模事迹宣传营造“崇尚技能、尊重人才”氛围;建立“谈心谈话”制度,及时解决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等急难愁盼问题,激发内生动力。

(四)业务融合:推动培养落地见效

党建与业务融合是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将人才培养嵌入生产经营、科技攻关一线,通过“项目历练、创新攻关、技能竞赛”等载体,实现“培养在实践中、成长在岗位上”。中国五冶集团将骨干人才派往雄安新区中央绿谷、成都大运会东安湖公园等重大项目,在履约攻坚中提升能力;依托创新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人才“边实践、边创新”,实现培养与价值创造的同步推进。

二、中国五冶集团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政治引领:锚定战略需求,筑牢思想根基

1.对接国家战略定方向

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中国五冶集团结合自身实际,明确人才培养重点:在智能建造领域,引进“蓉漂计划”“天府青城计划”人才19人次,培育建筑机器人操作、智能监测技术人才;在区域发展领域,组建“党员带头的区域项目团队”,如宜宾片区党支部培养52名适配川南市场的技术骨干,助力片区订单快速突破超百亿元。同时,将“国家战略解读”纳入新员工培训,2024年覆盖所有新入职员工,推动人才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2.强化政治素养铸魂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人才培养首要任务,建立“第一议题”学习制度,2024年开展专题学习120场,覆盖骨干人才1500余人次;创新“工地微党课”“劳模讲政治”等形式,邀请谌伦洪、林波等技能大师分享“从普通工人到党员工匠”的成长经历,将政治教育转化为“身边事、身边人”的鲜活案例,提升人才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二)组织引领:建强机制保障,整合培养资源

1.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成立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人才问题;制定《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规划》,明确“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三级培养目标,如计划三年内培育省级以上工匠20名、博士100名。建立“人才盘点”机制,每年对超6000名在岗职工进行能力评估,针对性制定培养方案,2024年为超400名产业工人定制“技能提升计划”。

2.创新人才引进与融入机制

采取“团队引进+个体引进”结合方式,2024年引进智能建造专家团队、博士毕业生,填补“建筑机器人研发”“火灾实验研究”等技术空白;党政工团联动开展“新员工融入计划”,通过“导师带徒”(匹配党员导师超百对)、“企业文化宣讲”“岗位适应性培训”,帮助人才3个月内快速融入,2024年新引进人才离职率低于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3.构建分层分类培养体系

管理人才:聚焦“战略思维、领导力”,开展“高管研修班”“中层干部轮岗”,2024年选派60名中层干部赴雄安、粤港澳等重点区域挂职,提升统筹能力;

技能人才: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焊培中心”开展实操培训,如钢构公司开设“工位课堂”,由高级技师带教焊工19人次,技能考核通过率从75%提升至92%;

科技人才:与重庆大学共建“钢结构及智能建造院士创新工作室”,支持博士开展“智慧机电”“绿色岩土”等课题研究,2024年博士牵头项目获多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三)思想引领:凝聚成长共识,增强人才归属感

1.形势任务教育明方向

按季度印发《形势任务教育宣传提纲》,结合建筑行业“智能建造转型”“绿色发展”趋势,解读企业“十四五”规划“全产业链顶级服务商”目标;通过“五位一体”宣传矩阵(报纸、官网、微信、杂志、视频等)宣讲人才政策,2024年发布《人才成长指南》,明确“技能—专技—管理”三岗贯通路径,增强人才发展信心。

2.企业文化浸润强认同

培育“携手客户、回报股东、成就员工、奉献社会”核心价值观,开展“铭记·传承·超越”建厂七十周年、“齐心向党、强企报国”建党百年等活动,2024年覆盖员工6000余人次;编印《五冶人才事迹汇编》,宣传“成都工匠”张伟、“中冶劳动模范”李娜等典型故事,营造“比学赶超”的成长氛围。

3.精准关心关爱暖人心

建立“人才谈心谈话”制度,党委书记、班子成员每年与骨干人才至少开展1次深度交流,2024年解决人才住房补贴、科研经费等问题48件;为一线技能人才改善“工位环境”“培训设施”,设立“人才创新基金”,2024年资助创新项目30项,发放补贴超200万元,让人才“安心工作、舒心成长”。

(四)业务融合:立足实践场景,实现“培养—价值”转化

1.重大项目历练提能力

将人才安排到“急难险重”任务中淬炼,2024年选派百名骨干参与雄安新区中央绿谷、成都天府艺术公园等重大项目,在“8个月建成千亩高校大学城”“打造世界最大球体建筑浙江湖州太阳酒店”等实践中,提升技术攻坚与项目管理能力;推行“项目人才负责制”,由人才牵头解决施工难题,如BIM技术人才主导的“装配式构件优化”项目,节约成本超800万元。

2.创新平台赋能促突破

打造数十个创新工作室(省级、市级、企业级),覆盖钢结构、BIM、市政工程等领域,组织人才参与“四技五小两比”活动(技术革新、小发明等),2024年产业工人创新项目获国家授权专利、四川省级工法等殊荣,多个工程获“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奖”;与新松机器人、广联达等企业合作,建立“智能建造实训基地”,培育50名掌握建筑机器人操作、智能监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3.技能竞赛选拔树标杆

举办“钢结构焊接”“BIM建模”等技能竞赛15场,2024年选拔出“四川省技术能手”“中冶技术能手”超20名;承办“四川省建筑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训、以赛选才,推动技能人才“比技能、创一流”,如一线工人通过竞赛脱颖而出,获评“成都工匠”并进入管理岗位,形成“竞赛—成长—晋升”的良性循环。

三、体系构建的实践成效与现存问题

(一)主要成效

1.人才队伍素质显著优化

截至2024年,企业硕博士、一级建造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成都工匠”等各级劳模再创新高;技能人才中高级工及以上占比相较2022年翻了一番,人才结构从“管理密集”向“技管均衡”转变,适配智能建造转型需求。

2.创新与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人才驱动的创新成果显著,2024年企业获得的国家授权专利、省级工法以及自主研发的智能建造技术在近20个项目推广应用,项目工期平均缩短10%、成本降低5%-8%;企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1-2024年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2023年人均产值、人均劳动生产率均居建筑央企施工类子企业前列,实现“人才强企”向“发展强企”的转化。

3.人才品牌影响力扩大

“党建引领人才培养”模式获上级肯定,企业获评“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优秀施工企业”,相关经验在中国中冶、中国五矿集团内部推广;2024年吸引30余家同行企业调研学习,人才招聘竞争力显著提升,应届毕业生签约率同比增长18%,其中“985/211”高校毕业生占比达45%。

(二)现存问题

一是培养精准度有待提升,部分传统产业工人对智能建造技术的掌握仍滞后,针对“数字化工具操作”的定制化培训不足;二是部门协同需深化,党群、人力、科技等系统在人才培养中的衔接节点不够清晰,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成效评价体系需完善,党建对人才成长的贡献率难以量化,如思想引领对员工绩效的提升作用缺乏精准数据支撑。

结论

中国五冶集团党建引领下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政治引领定方向、组织引领建机制、思想引领激动力、业务融合促落地”为核心,成功破解了国有建筑企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模糊、机制松散、动力不足、实践脱节”难题。该体系的核心启示在于:党管人才是根本,只有将人才培养纳入党委统一领导,才能确保资源集中、方向不偏;融合实践是关键,需将党建与人才培养嵌入生产经营全流程,避免“两张皮”;精准赋能是保障,要针对不同人才类型制定差异化方案,满足行业转型需求。

面向未来,国有建筑企业可进一步优化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数字赋能”,利用“智慧党建”平台建立人才成长档案,实现“精准画像—定制培养—动态评估”;二是细化“协同机制”,明确党群、人力、业务系统的职责清单,建立月度协调会制度;三是完善“评价体系”,构建“政治素养、技能水平、创新贡献”三维评价指标,量化党建对人才培养的成效。通过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国有建筑企业将不断建强人才梯队,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五冶集团。党建引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调研报告[R].2024.

[2]中国建筑业协会。国有建筑企业智能建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建筑,2023(18):41-44.

[3] 李建国,王丽。国有建筑企业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研究 [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3, 40 (6): 89-98.

[4] 张伟。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管人才实践指南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05-122.

[5] 赵亮,陈明。 “党管人才” 视角下建筑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育路径 [J]. 建筑经济,2024, 45 (2): 76-83.

[6] 四川省总工会。国有建筑企业劳模工匠培育与人才梯队建设报告 [R].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