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治理中的“行政化”与“学术性”权力平衡模式研究
刘皓颖
青岛黄海学院 266427
摘要: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其教育质量与发展水平。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内部治理中“行政化”与“学术性”的权力关系成为学界与实践界高度关注的焦点。一方面,行政权力有助于保障学校运行的制度规范与资源配置效率,但过度的行政化容易抑制学术自由、束缚教师创造力;另一方面,学术权力作为大学的本质核心,强调学术自治与学者主体性,但如果缺乏有效的行政支持,也可能导致学校发展缺乏制度保障与运行秩序。本文通过文献梳理与案例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高校内部治理中“行政化”与“学术性”权力的关系,从权力冲突、互动机制和协同模式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表明,高校内部治理的理想状态应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在制度框架下形成动态平衡,既发挥行政的组织协调作用,又保障学术自由和教师主体地位。结论认为,高校应在制度设计中强化权力边界的清晰化、决策机制的民主化和监督体系的完善化,推动“行政化”与“学术性”权力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治理效能的提升与大学本质功能的回归。
关键词:高校治理;行政化;学术权力;权力平衡;协同模式
引言:
高校内部治理的根本目标在于保障学术自由、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人才培养。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高校治理结构往往面临“行政化”倾向日益突出的挑战。所谓“行政化”,是指高校过度依赖行政权力来进行管理与决策,导致行政逻辑压倒学术逻辑,出现“官本位”“重管理轻学术”等现象。与此同时,学术权力作为大学的核心本质,强调知识生产、学术评价与教师主体地位,但在现实中却时常受到行政化的掣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如何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实现科学平衡,已成为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本文通过分析两种权力的内涵、冲突与互动,探讨如何构建兼顾效率与公平、兼顾管理与学术的平衡模式,以期为高校治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一、高校治理中“行政化”与“学术性”的内涵与张力
1.1 行政化的内涵与影响
行政化在高校治理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明显的负面效应。从积极方面来看,行政化有助于高校形成清晰的管理层级和制度规则,保证学校运行的规范化和资源配置的高效化。例如,在经费分配、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决策执行过程中,行政权力能够有效协调不同部门的利益关系,保障组织运行的稳定性,并在突发事件管理和外部政策落实中发挥核心作用,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然而,从消极方面来看,过度行政化往往导致行政逻辑侵蚀学术逻辑,使高校逐渐偏离“学术为本”的本质。行政部门过度干预教学科研,容易引发教师在学术自由、研究方向和课程建设上的被动与消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挫伤教师的创新动力与探索精神。此外,行政化倾向还可能催生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造成学术评价标准的行政化,导致“唯论文、唯帽子、唯项目”的功利化现象,进一步加剧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学术焦虑,从而对高校的学术氛围和人才培养目标造成深远影响。
1.2 学术性权力的本质与困境
学术权力是指学术共同体基于专业知识和学术规范对教学科研活动所拥有的决策权与评价权。它体现了大学的核心价值,即通过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推动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在理想状态下,学术权力应在课程建设、科研方向选择、学术评价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发挥主导作用,使高校保持学术探索的独立性与创造性。然而在现实中,学术权力常常受到行政化的压制,教师在科研方向选择、项目申报和学术成果评价中,往往不得不服从行政逻辑与政策导向,而忽视了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甚至出现学术话语权被削弱的现象。这种困境不仅影响教师的学术自主性,也阻碍了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功能发挥,使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目标偏离原有轨道。如何保障学术权力的独立性和主导性,同时避免学术权力因缺乏制度支持而陷入低效与无序,成为高校治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制度、完善教授治学机制,则是未来改革的必然方向。
二、“行政化”与“学术性”权力关系的互动机制
2.1 权力冲突的表现形式
在质性分析中,可以发现“行政化”与“学术性”之间的权力冲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决策权的冲突。高校重大事项如科研经费分配、学科建设方向和职称评审标准,往往由行政主导,导致学术群体的参与度不足。第二,评价权的冲突。学术成果的评价常常受到行政指标的约束,出现“以量代质”的问题,削弱了学术评价的独立性。第三,发展逻辑的冲突。行政权力强调效率、秩序和服从,而学术权力强调自由、创造和批判,两者之间存在天然张力。
2.2 权力互动的现实模式
在现实的高校治理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存在多种互动模式。一种是行政主导型,即行政权力占据绝对优势,学术权力被边缘化;另一种是学术自治型,学术群体在治理中占主导,行政部门主要提供服务支持;第三种是协同型,行政与学术在制度框架内形成相对平衡,彼此分工合作。通过对不同高校的比较研究发现,协同型模式能够在保障行政效率的同时兼顾学术自由,是高校治理中最为理想的状态。
2.3 权力平衡的影响因素
影响行政与学术权力平衡的因素主要包括制度环境、文化氛围和外部政策。制度环境方面,如果高校建立了民主化的决策机制,如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制度,学术权力就能获得更大保障。文化氛围方面,如果高校形成了以学术为本、尊重教师主体性的文化传统,行政权力也会自觉为学术服务。外部政策方面,国家教育政策对科研导向和人才评价体系的要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内部权力的分配与运行。
三、高校内部治理中权力平衡模式的构建路径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高校内部治理中“行政化”与“学术性”的权力平衡应遵循三个路径:首先是制度设计上的边界清晰化。应通过章程明确规定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职责范围,使两者在制度上各归其位、各尽其责,避免权力越位或缺位。其次是决策机制的民主化。在重大事项决策中,应保障学术群体的充分参与,推动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机构的实质化运行,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后是监督体系的完善化。建立多层次的监督与反馈机制,不仅要有行政监督,也要有学术共同体的自我监督,以实现权力运行的制衡与优化。通过这三方面的路径,可以推动行政与学术在动态互动中实现平衡,从而形成兼顾效率与学术自由的治理新模式。
四、结论
高校内部治理中“行政化”与“学术性”的权力关系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张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两者的内涵、冲突、互动机制与平衡路径,认为过度行政化会抑制学术自由,而单纯依赖学术自治又可能导致治理低效。理想的治理模式应是两者在制度框架内的协同与共生,既保障行政的组织协调与资源分配功能,又突出学术的核心地位和教师的主体性。未来,高校治理应在制度创新、文化建设与政策引导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权力平衡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反思和优化治理措施,逐步形成稳定而可复制的治理范式,从而实现治理效能与学术价值的双重提升,推动高校整体发展质量迈向更高水平,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全面发挥。
参考文献
[1]韦晨晨.广西公立高校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现状调查和优化策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4.DOI:10.27035/d.cnki.ggxmc.2024.001480.
[2]杜易容.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4.DOI:10.27410/d.cnki.gxbfu.2024.001934.
[3]眭依凡,段世飞,许超,等.国内外高校内部治理理论研究回顾与反思[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4,7(01):71-87.DOI:10.13527/j.cnki.educ.sci.china.2024.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