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堂核心素养达成

作者

张欣

长春五十二中赫行实验学校

摘要:本文聚焦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核心素养培育问题,通过分析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困境,探究适合素养达成教学路径和相应评价机制优化方案。现阶段历史教学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教学方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构建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注重史料解读训练、强化问题导向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重视学生自主评价与同伴互评机制将促进核心素养全面达成。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路径

引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些素养培育不仅关乎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更关系其思维能力、人文素质全面发展。当前历史教学实践中,虽然教师普遍认识到素养培育重要性,但实际教学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从现状困境分析出发,探讨有效教学路径,探究评价机制改革方案,为推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全面达成提供参考。

一、探析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堂核心素养达成的现状困境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核心素养达成仍面临多重困境。第一,教学理念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理解停留表面,未能深入把握各项素养内涵及其培育路径;课堂实践中仍习惯采用传统讲授法,机械灌输史实知识,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第二,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许多教师仅局限于教材文本,较少引入丰富史料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部分学校教学设备陈旧,无法满足情境创设需求,难以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历史学习体验。第三,学科壁垒明显跨学科整合不够,历史与语文、地理等学科联系不紧密,缺乏综合视角引导;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自身学科素养有限,难以胜任新课标要求,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无法形成有效教学共同体。

第四,应试压力仍然存在,受升学考试影响,部分学校过分注重知识点讲解与题型训练,忽视深层次思维拓展;课时安排紧张,教学进度快,教师难以设计开展充分探究活动。同时评价体系单一,考核方式主要集中于纸笔测验,难以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评价主体过于单一,缺少学生参与评价环节,自我反思机会有限。学生方面历史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认为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密切;部分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探究意识,史料解读能力薄弱,历史思维训练不足。家校协同不够,家长对历史学科重视程度不足,认为其实用性低于语数外;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教育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二、构建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堂核心素养达成的教学路径

针对现状困境构建有效教学路径成为核心素养达成关键。其一更新教学理念,深入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将其融入教学全过程;树立大历史观,跳出简单事件叙述,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宏观把握能力。采用多元教学策略,问题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思考,设计具有挑战性历史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情境教学法则通过再现历史场景,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历史;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扮演历史学家角色,经历史料收集、整理、分析全过程。注重史料教学,精选多样化史料;指导学生学习史料解读方法,培养历史实证能力;引导分析史料背景、作者立场、内容真实性等要素。加强学科融合,联系地理学科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结合语文学习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融入艺术元素让学生从美学角度感受历史。创设探究环境,布置开放性历史任务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搭建成果展示平台肯定学生探究成就。

利用信息技术,引入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呈现形式;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自主学习;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增强实地考察体验;开展历史模拟活动;举办历史主题活动。注重情感培育,精选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培养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全球视野,促进多元文化理解。构建学习共同体,鼓励师生共同成长,教师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促进生生互动,形成互助学习氛围;加强家校联动,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关注学习过程,重视预习环节,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能力;细化课堂互动,增加思考讨论机会;强化课后延伸,设计有深度作业任务。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堂核心素养达成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改革是保障核心素养达成重要环节。先构建多维评价体系,打破传统单一评价模式,建立包含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多维指标;细化评价标准,针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设计具体评价指标。创新评价方式,开展档案袋评价,收集学生学习过程材料,包括作业、笔记等;实施表现性评价,通过历史情境模拟、角色扮演、辩论等方式考查学生能力;引入项目评价,设计历史探究小课题,评估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平衡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日常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参与度、思考深度、合作能力等表现;单元测评聚焦核心问题,减少机械记忆题目,增加思维挑战题;学期综合评价既关注知识积累又重视能力提升。

丰富评价主体,强化教师评价专业性,提升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敏感度;增加学生自评环节,引导反思学习过程与成效;开展小组互评,培养客观公正评价能力;适当引入家长评价,关注学生课外历史学习表现。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指明进步空间;定期召开评价分析会,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发展状况;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电子评价系统,实现评价数据收集、分析与存储;开发核心素养评价软件,动态监测学生发展状况;构建评价资源库,积累典型案例与评价工具。注重评价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转化为改进建议,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学习;避免简单排名比较,减轻学生心理压力;肯定进步与努力,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动力。开展评价培训,提升教师评价专业水平;指导学生掌握自评互评方法;向家长宣传新型评价理念。

结论:通过分析当前教学困境看到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性与转型必要性;通过构建多元教学路径发现问题导向学习、史料解读训练、信息技术应用等策略有效性;通过优化评价机制认识到多维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与学生参与评价重要性。未来初中历史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发挥,注重实践体验,加强学科融合,深化评价改革,真正实现历史学科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历史思维未来公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金龙.浅谈初中历史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08):50-51.

[2]蔡宇.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提问与核心素养培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3.

[3]王维忠.浅析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23,(06):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