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学生党支部民族团结工作教育路径
岳成露
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则性论断,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正确路径,也为高校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学生党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学生党支部开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进行研讨,通过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深刻认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把握高校学生党支部目前实施相关教育面临的困境,从强化理论学习、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党员榜样引领、实践育人、机制保障等六个方面构建有效路径,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党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培养一支具备民族团结意识、拥有家国情怀的教育队伍发挥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路径探索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认同,涵盖了对共同历史、文化、利益和命运的认知。它强调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团结统一,是一种超越民族差异的整体意识,包含着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追求。这种意识不仅体现在对过去共同奋斗历史的铭记,更体现在对未来共同发展愿景坚定信念上。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说,是顺应中华民族历史演进趋势的选择。中国历史是众多少数民族汇聚交融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做好民族工作、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融入并推动这一历史进程。
从现实需求角度看,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大任务,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有利于把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拧成一股绳,心连心、手拉手,共同奋发向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从未来发展角度看,这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将促使各民族在理想信念、价值情感和文化上达成更广泛、更深一层的汇聚,激发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涌入校园。西方个人主义文化、消费主义文化等观念冲击着学生的头脑,对自身民族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淡化。
(二)教育方式方法的局限性
现阶段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以会议讲述为主,此方式虽然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详尽的介绍,但是缺少互动和实践性,没有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无法真正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价值。
(三)学生个体差异性
高校学生生源广泛,涵盖全国各地以及众多少数民族,在文化、习俗与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受语言、文化等因素制约,在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上参差不齐。另,有部分学生因个人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的不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基础存在差异,进一步加剧了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与难度。
四、开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理论学习,夯实思想基础
1.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大论述。学生党支部要通过开展面对面专题讲座、主题“云党课”“云课堂”、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学习贯彻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并组织实践学习,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引导青年学子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教育学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教育,举办演讲比赛、征文、书法、绘画以及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以丰富多元的教育实践为依托,让青年学子在慷慨激昂的演讲中抒发爱国热忱,于探寻红色遗迹的过程中追溯先辈足迹、汲取奋进力量,借社会调研深入感知国家发展脉搏。以此,激扬青年学子爱国主义情怀,将个人的理想的追求和国家发展的宏图紧密相连。
(二)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实效
1.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教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内涵、外延等内容讲清楚,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程及发展的规律,帮助学生明确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并通过学术研究和讨论组织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理解并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2.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教育。讲述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佳话故事,如“凿空西域”丝绸之路、文成公主进藏等,讲好历史故事,展示历史经验成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跨民族交往活动,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信,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
3.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宣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和事迹,传播弘扬积极民族团结正能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如评选“民族团结进步之星”、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晚会等,形成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4.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要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利益;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履行公民义务;加强法治意识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多措并举淬炼学生思想,提高学生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三)创新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1.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教育。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发布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章、视频资料;借助短视频讲解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开设线上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举办主题活动。举办内容丰富的活动,比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如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通过竞赛的方式使学生巩固知识,增强学习效果;组织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艺术,如剪纸、刺绣、民族音乐等,以民族民间艺术的形式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及教育教学中。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设置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团结的雕塑、壁画等景观;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张贴宣传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标语、海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定期宣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文化特色以及民族团结的先进事迹,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熏陶。
(四)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带动学生积极参与
1.党员教育与培训。组织党员定期进行专题学习和专题研讨活动,学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及重要性,使党员干部深刻领会自己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任务中的责任和任务,提升党员的思想和理论水平。
2.党员示范带动。党员要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发挥带头作用,去影响带动其他同学参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活动中来。例如,在民族文化活动节中,党员可以参与到活动志愿者之中,组织协调活动的开展,给其他的同学讲解民族文化知识,让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五)强化实践锻炼,促进知行合一
1.引领学生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民族团结宣讲、发放民族团结相关资料,当好民族团结宣传员、志愿者,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力量。
2.开展社会实践调研。组织开展以民族问题、民族地区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调研,掌握和了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问题产生的原因,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调研掌握和了解民族地区实际,提出现代化解决措施和对策。
3.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号召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如给留守儿童补习功课、组织文体活动以及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等。通过志愿服务,拉近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感情距离,实践民族团结。
(六)完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持续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学生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党小组作用,组织部署推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活动,根据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全面扎实推进各阶段任务落实,确保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选拔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精湛、熟悉民族工作的教师担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指导教师。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抓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工作奠定坚强有力的保障。
3.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将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及践行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当中,成为学生评优评先、入党推优的重要考量依据,并同时对教育开展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与考核,对工作中的得失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不断改进教育工作的开展。
五、结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青年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学生党支部通过加强思想引领、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强化实践锻炼以及完善保障机制等有效路径,开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在新时代,学生党支部应不断探索创新,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青年一代应如蔡元培先生所期望的那样,拥有爱国之心,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中。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团结一致,不畏云翳,踏破荆棘,不言放弃,锤炼坚强拼搏之力,不甘平凡,筑梦少年青春之理想,与时代脉搏共振,为守护这千秋华夏,璀璨星河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 求是, 2024(09).
[2] 沈雁昕;李正华.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探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2.
[3] 郝时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4] 王希恩.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工作[J]. 民族研究, 2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