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古诗文注释系统在课堂讲解中的优化运用
石炜华
吉林省延吉市第二高级中学 133000
摘要:本文围绕新教材古诗文注释系统在课堂讲解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分析其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从深度解读、互动引导、拓展延伸及自主探究等方面进行优化的策略。通过实践验证,这些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为语文教师更好地利用注释系统提供参考,助力古诗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与传统文化传承。
关键词:新教材;古诗文;注释系统;课堂讲解;优化策略
引言
古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中的古诗文注释系统本应成为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关键工具,然而在实际课堂讲解中,其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部分教师要么过度依赖注释,照本宣科,使课堂缺乏活力;要么忽视注释的价值,自行解读,导致学生理解偏差。如何优化运用这一系统,让其真正服务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语文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新教材古诗文注释系统的重要性与现状
新教材精心编排的古诗文注释系统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它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字词解释、语法要点和文化背景知识,是学生自主预习和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备课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助于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教师对注释的使用较为机械,仅停留在表面的字词释义,未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例如,在讲解古诗词中的意象时,只是简单提及注释中的字面意思,未引导学生体会其在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也往往被动接受注释内容,缺乏主动思考和质疑的精神。他们习惯于依赖注释来理解课文,而不去尝试自己探究文字的意义和美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运用新教材古诗文注释系统的策略
(一)深度解读,挖掘内涵
教师应超越简单的字词解释,深入剖析注释中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信息。如讲解《岳阳楼记》时,结合注释详细介绍范仲淹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政治抱负,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何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通过对注释的深度解读,引导学生将文本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理解,感受古人的思想境界和智慧光芒,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同时,鼓励学生对注释进行追问和补充,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比如,针对某些存在争议的解释,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辨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互动引导,激发兴趣
改变以往教师单向传授的模式,利用注释创设互动情境。例如,让学生根据注释猜测诗句描绘的画面或场景,然后进行描述和交流。在讲解《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依据注释中提到的西湖景色特点,让学生发挥想象绘制图画或编写小故事。这种互动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此外,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围绕注释中的某个知识点进行探讨研究,共同解决问题。如分组探究古代文人的生平经历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每个小组负责一位诗人并结合相关注释进行分析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拓展延伸,丰富体验
以注释为切入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一是向课外拓展,推荐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古诗文作品或文学作品片段,让学生在更广泛的阅读中加深对同类题材、主题或表现手法的理解。比如学完《出师表》,推荐阅读诸葛亮的其他文章或后世文人评价他的诗文,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二是跨学科拓展,将古诗文中涉及的历史、地理、艺术等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在学习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时,引入地理知识讲解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欣赏书法作品形式的古诗抄本时,渗透美术鉴赏知识。通过拓展延伸,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提高综合素养。
(四)自主探究,培养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运用注释学习的能力是关键。教会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地查找所需注释,如何通过注释梳理文章脉络、把握主旨大意。布置预习任务时,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尝试翻译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并提出疑问。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和困惑之处,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课后鼓励学生复习巩固注释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或口语表达训练。例如,让学生模仿古诗文的风格进行创作,并在作品中合理运用所学字词和表达技巧,以此检验他们对注释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三、优化运用的实践效果与反思
在某学校的初中班级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实施前对学生进行了摸底测试,了解他们对古诗文学习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实践过程中采用上述优化策略进行教学,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跟踪评估。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的古诗文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平均分提高了[X]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课堂参与度大幅提升。许多学生表示以前觉得古诗文枯燥难懂,现在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反而喜欢上了它。当然,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在初期难以适应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拓展延伸环节有时因时间有限无法充分展开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
四、结语
新教材古诗文注释系统是一座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深度解读、互动引导、拓展延伸和自主探究等优化策略的实施,能够使其在课堂讲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广大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充分挖掘注释系统的潜力,让古诗文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确保教师具备有效运用注释系统的能力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蔡黎雯.从语言学角度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问题——以《琵琶行并序》中的“去来”为例[J].语文建设,2025,(13):75-78.
[2]李圆圆,韦强.统编版语文教材古代诗文注释的优化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5,(03):96-98.
[3]拜秀英.小学语文教科书古诗文注释的理解及使用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4,(2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