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实践研究

作者

罗霞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下东街道茶陵县第三中学 412400

摘要:在教育改革深化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亟待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效课堂实践路径,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设计多元评价体系、整合教学资源与优化教学环节,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学习效能。而且实践证明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是达成课程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评价体系

引言:当下,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要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育人体系。高中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其教学模式革新迫在眉睫。传统课堂存在教学与评价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教师指导效能低下,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要求,本研究聚焦“教-学-评”一致性原则,结合新课标理念,探索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策略,助力学科育人功能最大化。

一、构建三维联动的评价框架

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进程中,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成为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而三维联动的评价框架正是将教学目标、学习过程、评价标准有机融合的创新性探索,这一框架以素养发展为核心导向,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贯穿于评价体系始终。教师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需要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将抽象的素养要求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指标。评价框架的构建过程中,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评价链条[1]。课前预习环节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课堂互动中运用观察记录表,捕捉学生思维发展的动态轨迹;课后作业则采用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反馈网络。三维联动机制的核心在于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学习活动的深度对接,每一项评价指标都对应明确的素养要求,每一次评价活动都指向具体的能力提升,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评价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优化评价维度,确保评价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设计梯度化的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的梯度化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将复杂的语文学习过程分解为若干个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的任务单元,每个任务都承载着特定的能力培养目标。初级任务聚焦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文本表层信息的提取,中级任务强调分析理解与批判性思考,高级任务则指向创造性表达与深度探究。任务之间的衔接需要精心设计,既要保证知识技能的连续性,又要给学生留出思维跃升的空间,任务群的设计过程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起点与发展潜能,每个任务都配有明确的完成标准与评价量规[2]。教师在布置任务时会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包括思维导图、阅读策略指导、写作框架等,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挑战。任务的呈现形式多样化,既有个人独立完成的深度阅读任务,也有小组合作的探究性项目,还有全班参与的辩论展示活动。在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短歌行》的教学设计中,任务群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感知任务要求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节奏韵律,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名句的字面含义;深度理解任务引导学生探究曹操借用《诗经》典故的用意,分析“青青子衿”“呦呦鹿鸣”等意象的深层内涵;创造性表达任务则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撰写一篇关于曹操人才观的评论文章,或创作一首仿写诗歌表达自己对时间与理想的思考。整个任务群的推进过程中,学生逐步从文本表层走向深层,从理解他人走向表达自我,实现了语文素养的螺旋式提升。

三、实施证据导向的教学反思机制

证据导向的教学反思机制强调用客观数据与具体事实支撑教学改进,摆脱了传统反思中主观臆断与经验主义的局限,这种基于实证的反思路径让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学效果的真实面貌,避免凭借个人感觉或片面印象做出判断。教师需要系统收集多维度的教学证据,包括学生的作业样本、课堂录像片段、学习过程记录、测评数据分析等,这些证据构成了反思的坚实基础[3]。证据的收集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积,而是有目的、有重点的筛选过程,每一份证据都应该能够反映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在收集过程中需要明确证据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确保所收集的材料具有代表性与说服力。反思机制的运行需要建立规范的流程与工具支撑,从课前的教学设计到课后的效果评估,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证据收集点。教师定期开展教学诊断,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处理学生的学习轨迹,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症结,这些数据不仅包括量化的测试成绩,还涵盖质性的行为观察记录,同伴观课议课活动中,观察者依据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关键教学事件,为授课教师提供客观反馈,观察的重点聚焦于师生互动的质量、学生参与的深度、教学节奏的把控等核心要素。学生学习档案的建立让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教师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实现精准施教,档案中既记录学生的学业成就,也关注其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突破。证据分析的过程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数据素养与研究能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发现。面对大量的教学证据,教师要学会甄别关键信息,发现数据背后的教学规律,识别出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反思的结果要转化为具体的改进措施,形成“证据收集—问题诊断—策略调整—效果验证”的闭环系统,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让每一次反思都成为教学优化的新起点。

结束语:本研究通过系统性实践验证了“教-学-评”一致性模式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该模式不仅强化了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还促进了师生双向互动与动态反馈。未来应持续完善评价工具开发,加强区域教研协作,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期待更多学校参与实践创新,共同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语文教育新生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玉婷.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评”一致性: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汉字文化,2025,(14):119-121.

[2]黄娟,叶秋池.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25,(05):28-31.

[3]黄芸.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24,(13):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