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研究与实践
尹国营
济南市长清区石麟小学 山东 济南 25030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应试教育已不再是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学生的综合素质愈发受到重视。而人文素养作为综合素养的关键一环,其培养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在这个阶段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法治观念的重要使命。
一、优化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导向,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结合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应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全面且精准的设定。
在知识目标方面,教师要依据新课标中对不同年级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明确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在低年级阶段,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如在《我们爱整洁》这一课程中,使学生知道整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个人和环境的整洁。在高年级阶段,则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法律法规、社会制度等知识,如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教学中,让学生准确理解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内容。通过明确的知识目标设定,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能力目标的设定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应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在学习《合理消费》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调查活动,让他们了解不同商品的价格和质量,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济状况进行合理消费,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决策能力。在课堂讨论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不同的道德与法治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能力目标设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核心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生动的案例、感人的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我爱我的祖国》的教学中,通过讲述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在《关爱他人》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关爱他人的快乐,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通过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是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筛选和合理整合,以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又能充分体现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以教材为核心,筛选出最具代表性和教育价值的内容进行重点教学。在《我们的公共生活》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选取其中关于公共秩序、关爱他人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筛选,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还应积极补充乡土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在教学《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时,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如家乡的古代圣贤、革命先烈等,让学生了解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智慧。教师可以引入古诗词、经典文学作品、传统艺术等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讲解《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时,教师可以介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的成就,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索欲望。通过补充乡土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情境或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和感受道德与法治的要求,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理解。在教学《交通安全伴我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交通事故的视频,创设真实的交通事故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交通事故的危害,从而深刻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交通场景,让学生扮演交警、行人、驾驶员等角色,在模拟情境中体验交通规则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情境教学法能够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探究式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实地调查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教学《我们的地球》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何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通过实地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和人们的环保行为。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和方法。在教学《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例,如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未成年人的行为是否违法,以及他们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增强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 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 [J].中国教育学刊,2018 (03).
[2] 田宇新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中国校外教育,201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