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与美育融合的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殷域烟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林业小学
引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育是全面育人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日益凸显,小学语文学科因其人文属性,成为实施美育理想载体。然而,现阶段语文教学中美育融合仍存诸多问题:认识不足、方式单一、评价缺失。立足教育实践,探索语文美育融合有效路径,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希望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实现语文学科育人功能最大化,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美育融合实践探索
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讲授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精神,课堂氛围呈现出高度功利化倾向,偏重应试技巧训练忽视文本蕴含美感体验。教材资源未能充分挖掘,许多文章富含美学价值却因教学方式不当而浪费,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表达,显示审美创造力培养不足。部分学校已开展美育融合实践探索,取得初步成效,如引入多媒体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声画结合中感受语言魅力。开展诗文诵读活动,通过韵律节奏感受文学艺术美,举办主题阅读分享会,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表达感悟。
然而现有实践仍存不足:美育目标定位模糊,缺乏系统性规划,教学活动设计随意性大,与课程标准结合不紧密,评价机制缺失难以科学衡量融合效果,教师美育素养参差不齐,影响教学质量。这些问题制约着语文美育深度融合,需要从理论分析到实践探索进行全面创新。有效融合关键在于重新认识语文学科本质,挖掘其内在美学价值,将美育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感悟、引导表达、激励创造等环节,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教师角色也需转变,从知识传授者变为美感引导者,共同探索文本奥秘,感受语言艺术。
二、语文美育融合策略构建,教学模式创新设计
语文美育融合策略构建应遵循整体性、层次性、实践性、生活化原则,将美育目标融入各教学环节。这种融合需要文本解读美学化,引导学生从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等维度深入文本,课堂环境艺术化,创设富有美感氛围,运用音乐、图片、实物等辅助手段构建多感官体验空间,表达方式多元化鼓励学生通过朗诵、表演、绘画、创作等不同形式展现理解,评价标准情感化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态度变化、审美能力提升。创新教学模式设计方面,感知—体验—表达—创造四步循环模式值得推广,这一模式强调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结合,知识学习与情感体验融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贯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创造思维,促进全面发展。具体实施可采用主题教学法、项目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方式,通过整合相近主题文章、设计跨学科美育项目、组织小组合作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语文之美,提升人文素养。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为例,可设计如下美育融合教学活动:感知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湖雨景图片,播放轻柔雨声背景音乐,营造诗歌意境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水光、空蒙、西湖等词语所描绘景象,体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身临其境想象活动,闭目倾听雨滴声音,想象站在湖边观赏雨后景色情景,然后请学生用简短语句描述感受,体会诗人情感,表达阶段引导学生用富有节奏朗诵诗歌,感受语言韵律美,并通过水墨画形式表现诗中景色或创作小故事讲述与诗人相遇西湖一天经历,创造阶段,鼓励学生仿照诗歌结构,创作描写家乡美景小诗,或设计苏轼游西湖手抄报,整合相关诗词、历史故事、地理知识等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而非灌输,通过多感官体验激发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其语言感受力与表达能力,达成语文学习与美育培养双重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既尊重学科特点,又彰显美育价值,使学生在诗意氛围中领悟语言艺术魅力,提升人文素养。
三、融合教学效果测量,评价体系完善建构
语文美育融合教学效果测量需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此评价体系应包含认知维度、情感维度、行为维度三个方面:认知维度测量学生对文本理解深度、审美知识掌握程度,情感维度考察学生情感体验、审美趣味、人文情怀,行为维度评估学生审美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表现。具体评价工具可包括学习档案袋、观察量表、问卷调查、成果展示、同伴互评等,通过多种方式全面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与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应注重科学性、可操作性、发展性,一级指标可设置为审美认知、审美情感、审美表达、审美创造四个方面,二级指标则细化为文本理解、审美知识、情感体验、审美兴趣、语言表达、艺术表现、创新思维、实践应用等具体项目。评价实施应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策略,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形成全方位反馈机制,构建评价闭环,实现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循环机制,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守株待兔》教学评价为例,可从几个方面进行美育融合教学效果评价:在认知维度通过设计情境问答题,考察学生对故事内容理解程度,如农夫看到兔子撞死在树桩上后为何决定不再耕种?故事蕴含哪些道理?,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检测学生对故事结构把握情况,设计延伸阅读,考察学生将本故事与其他寓言比较分析能力。在情感维度引导学生写下阅读感受日记,表达对农夫行为看法与情感共鸣,组织角色扮演后小组讨论,观察学生情感投入度与价值判断,设计情感量表,让学生评价对故事人物喜爱程度与原因。在行为维度,鼓励学生创作故事新结局,展示创造性思维,设计寓言故事会活动,观察学生讲述表达能力,组织辩论赛守株待兔行为是否可取,评价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表达水平。评价过程中教师填写结构化观察记录表,关注学生参与度、情感反应与思维表现,学生完成自评表,反思学习收获与不足,同学间进行互评,培养审美判断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通过对小学语文学科与美育融合教学效果评价进行系统探索,构建了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式。语文美育融合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审美能力,促进人格全面发展。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是保障融合教学质量关键。未来应进一步拓展学科融合范围,深化评价理论探究,开发智能化评价工具,为推动美育全面实施提供更坚实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才让草 . 浅析美育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 [J]. 作家天地 ,2025,(12):109-111.
[2] 王玉芝 . 小学语文作业融合美育现状调查报告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4,(28):96-99.
[3] 于丽 . 五育并举视域下美育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J]. 亚太教育 ,2024,(1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