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合作精神的策略

作者

杨玉芳

三江县古宜镇第四中学  广西省柳州市  545500

引言: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合作精神作为 21 世纪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更好地融入集体,还能为其未来的社会交往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小学体育课程,以其独特的实践性和互动性,成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阵地。本文基于新课标的理念,探讨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融入合作精神的培养,以期实现体育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

一、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合作精神的培养需构建“理论引领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双向路径。从理论层面看,合作精神的本质是社会互动中个体通过角色分工、资源共享与情感联结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其形成依赖于认知发展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中的“凝聚力效应”。新课标将“社会适应能力”纳入体育核心素养,强调通过身体活动促进学生理解规则、尊重差异、承担责任,这为合作精神培养提供了政策依据与目标导向。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7-12 岁是同伴互动需求激增的阶段,体育课堂中的非竞争性合作活动(如接力赛、集体创编操)能有效激发其归属感与胜任感,进而内化为稳定的合作行为模式。

实践路径需围绕“目标 - 活动 - 评价”一体化设计展开。首先,教学目标应分层递进:低年级侧重规则意识与简单分工(如“不抢跑、听指令”),高年级强化复杂任务协作与冲突解决(如自主设计障碍赛规则)。其次,活动设计需遵循“情境化、游戏化、挑战性”原则,例如通过“盲人方阵”游戏培养信任与沟通,或以“足球联赛”模拟真实团队竞争,让学生在角色轮换中体验不同职责的价值。最后,评价机制应突破“重个人、轻团队”的传统模式,采用“过程性记录 + 成果共享”的方式,如记录小组讨论中的发言次数、任务完成中的互助行为,并将小组整体表现纳入期末考核,以此强化学生对合作结果的责任感。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的深度融合,方能实现合作精神从“课堂体验”到“生活习惯”的转化。

二、问题诊断与策略优化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合作精神的培养面临多重挑战,需从学生表现、教师教学及环境支持三方面进行系统性诊断。学生层面普遍存在“竞争过度而合作不足”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低段学生因规则意识薄弱常出现争抢器材、孤立游戏的行为;高段学生虽具备基础协作能力,但往往因过度关注个人表现(如篮球比赛中单打独斗)而忽视团队目标。教师层面则存在“目标模糊与方法单一”的问题,部分教师将合作活动简化为“分组练习”,缺乏对角色分工、冲突调解等关键环节的指导,导致合作流于形式;同时,评价标准仍以技能掌握为主,对学生在合作中的沟通、支持等行为关注不足。环境层面,班级规模过大(平均每班 45 人以上)使得分组活动难以高效组织,部分学校体育器材不足也限制了合作活动的多样性;此外,家校社协同机制缺失,学生在课堂中培养的合作习惯未能延伸至家庭与社区场景,削弱了教育效果的持续性。

针对上述问题,优化策略需聚焦“精准目标、创新方法、强化支持”。教师应根据学段特点设计分层合作任务,如低年级通过“传球接力”培养基础配合意识,高年级通过“体育项目策划”提升复杂协作能力;同时引入“角色卡”“任务清单”等工具,明确学生在合作中的职责与目标。评价方面,可采用“合作行为观察量表”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并将小组互评纳入考核体系。学校需优化资源配置,如采用“小班化教学”或“双师课堂”提升分组活动效率,并通过开发校本合作课程、联合社区举办亲子运动会等方式,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实现合作精神培养的场景全覆盖。

三、实践验证与未来展望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合作精神的培养需突破课堂边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形成“学校主导、家庭支持、社区拓展”的三维联动机制。当前,单一学校教育存在场景局限性强、持续性不足等问题: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短暂体验的合作行为,常因家庭环境缺乏引导、社区资源未被激活而难以内化为稳定素养。例如,部分家长过度关注孩子运动技能提升,忽视合作态度培养;社区体育设施多面向个体锻炼,缺乏集体活动设计,导致学生合作实践机会断层。

学校作为协同育人的核心,需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一方面,通过体育课程创新设计合作任务,如高年级开展“跨班级体育联赛”,低年级组织“家庭运动任务卡”活动,将合作目标融入教学全流程;另一方面,建立教师与家长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反馈学生合作行为表现,并提供家庭指导策略,如设计“亲子合作运动游戏包”,引导家长在家庭场景中延续合作教育。

家庭是合作精神培养的重要延伸场域。家长需转变教育观念,从“技能监督者”转变为“合作陪伴者”,例如通过参与孩子学校的体育合作活动、在家中创设需要协作完成的运动任务(如共同搭建家庭障碍赛道),强化孩子的合作体验。同时,家长应以身作则,在家庭决策中示范协商、分工等合作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社区则需发挥资源整合与场景拓展功能。可联合学校开发“社区体育合作项目”,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周末亲子运动营等,提供多样化合作实践平台;利用社区公告栏、线上平台展示学生合作成果,增强其成就感与归属感。此外,社区可邀请体育明星、退役运动员等开展合作主题讲座,用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合作意愿。通过三方的有机联动,合作精神的培养将从“课堂体验”转化为“生活实践”,最终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核心素养。

总结: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合作精神的培养,需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学校应创新课程设计,强化合作任务,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家庭要转变观念,通过亲子协作运动延伸教育场景;社区需整合资源,提供多样化实践平台并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三方联动打破教育场景局限,将合作精神从课堂渗透至生活,形成“学校引领 - 家庭支持 - 社区拓展”的育人闭环,助力学生将合作意识转化为稳定素养与终身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执中 . 篮球技能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 [J]. 新体育 ,2025, (14): 87-89.

[2] 陈瑜 . 小学体育教学中现代体能训练对策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 (14): 110-112.

[3] 王雪婷 , 沈碧云 , 龚健 .“双新”背景下数字化技术赋能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以 AI 健身镜为例 [J]. 现代教学 , 2025, (S1): 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