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校育人建设中的价值与应用 

作者

王月琳 朱彦彬

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 610065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学校思政工作的重难点。2021 年 7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但现实情况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面临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复杂化隐蔽化等特征、传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供需不匹配等挑战。在此背景下,探索和推广更具创新性、普适性、实效性的方法以培植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就显得尤为迫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新趋势,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art therapy)融合心理治疗与艺术实践,引导学生通过非语言艺术体验与创作表达情绪与经验,实现身心疗愈与发展。本文基于既有研究,分析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内涵、特点与发展前景,为其融入高校、提升协同育人实效提供思路。

一、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作为一种跨媒介的整合性心理干预方法,表达性艺术治疗融合戏剧、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媒介,通过激发创造性表达促进心理健康、情绪转化与自我成长。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40 年代玛格丽特·纳姆博格(Margaret Naumburg)在提出的“艺术(美术)治疗(Art Therapy)”。同一时期,“音乐治疗”“舞动治疗”“戏剧治疗”等概念也相继出现。20 世纪 50 年代 , 伊迪斯·克莱默(Edith Kramer)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人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艺术创造即是治疗”的观点,强调艺术创作过程的心理疗愈性以及其消解来访者心理防御屏障,深度宣泄情绪的供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集体潜意识等理论成果,对艺术治疗尤其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理论建设也起到巨大作用。20 世纪 60 年代左右,服务于艺术治疗领域的期刊相继创办,如《美国艺术治疗期刊》等为艺术治疗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 [2]。此后数十年间,表达性艺术治疗得到极大发展。1970 年,肖恩·麦克尼夫(Shaun McNiff)建立表达性艺术治疗工作室,将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作为治疗手段;1980 年,美国艺术治疗的早期领袖史蒂夫·罗斯(Steve Ross)创立美国艺术家治疗师协会,并做出理论贡献。

我国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发展,肇始于对西方相关领域理论体系研究的引介和学习,随后逐步转为更具本土化的实践应用与理论探索。近年来,社会加速转型期下与日俱增的压力和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担忧,导致亚健康心理状态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并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现实需求不断扩大,其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亦受到广泛关注。为此,国内多所高校就表达性艺术治疗如何有效融入高校育人工作、提升育人实效进行了积极而多元的探索实践。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建立了专业的师资团队,通过举办交流论坛、创办基金会等多种方式推动艺术治疗的学术发展[3]。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围绕“艺术疗愈”这一主题推出“愈人计划”,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和当代艺术作品,为入馆参观的校内师生以及校外社会人员提供了一种新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式[4]。这些高校实践表明,表达性艺术治疗兼具心理干预手段与美育润心的功能。作为人才培养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在推动表达性艺术治疗本土化发展、实现协同育人效应等方面责无旁贷,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特点与形式

音乐治疗、美术治疗、舞蹈治疗与戏剧治疗,是目前表达性艺术治疗中较为成熟的几种形式。其中,音乐治疗是指使用音乐或其他音乐元素满足来访者在躯体、情绪、心理等方面的需要。音乐治疗的具体形式包括音乐想象、音乐肌肉放松训练等。美术治疗,是借助绘画、雕刻、拼贴、装饰等各种视觉造型媒介的创作,帮助个人或团体达到身心整合之目的的一种艺术疗法。来访者不需要具备相关美术创作能力,其所创作的作品也不会以专业美术标准加以评判。舞蹈治疗就将舞蹈动作作为核心治疗元素。来访者跟随鼓点节奏、音乐旋律等进行肢体部位的舞动。来访者在舞动过程中能够释放情绪、平衡身心、消解压力等。戏剧治疗是使用戏剧中舞台美术、情景演绎等手段使来访者将自身经验与戏剧创造的演出体验建立联动,进而激发来访者应对心理问题的信心与思考。心理剧疗法是其中最常用的方式之一。来访者在治疗师的引导下通过角色扮演、替身技术等方式重新体验和重构自己的经历,进而实现自我的情绪宣泄、认知觉察与行动改变。

总的来说,尽管表达性艺术治疗诉诸不同艺术媒介形式,但它们也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首先,表达性艺术治疗具有多元整合性。有鉴于个体在感官上的敏感性差异,因此,不同形式的艺术媒介可能激起来访者差异化的身心体验,进而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5]。其次,表达性艺术治疗倡导过程导向性。它鼓励自由的表达,其关注的核心在于来访者创作过程中的身心体验,而非最终作品的艺术价值。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既不要求来访者接受过专业化的艺术训练,也不以特定的审美标准来限制和评判他们的创作。于此同时,非言语沟通性也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关键特征。借助运用色彩、动作、声音等艺术符号为沟通载体,其有效突破了来访者的语言障碍,规避了其因交流恐惧而导致的抗拒与封闭,并为难以言喻或受到压抑的情感经验与潜意识表达开创了一个安全的释放出口 [6]。

上述特征也提醒我们在实际使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方法时,应当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质来选择和整合多元形式的艺术媒介,以激发其多维立体的身体感受与心理体验,尽可能实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二是在创作过程中除了聚焦学生“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关注那些极易被忽视的生理反应,特别是学生的呼吸频率、肌肉舒张、面部微表情等。这些真实而微小的细节皆是他们内在心理活动的外在映射。此外,要发挥表达性艺术治疗中的非言语性特征的优势,引导学生学会利用隐喻、象征等符号深入探索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校育人建设推广中的价值与实施路径

高校育人工作应当紧扣“以美润心”这一主题,推动美育视角下从专业化的“表达性艺术治疗”向普及化的“表达性艺术疗愈”的范式转化。正如教育部等国家 17 部委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所强调的,美育具有“丰富精神、温润心灵”的积极作用,高校应当“通过实施美育浸润行动促进,广泛开展普及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美育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表达性艺术疗愈”与“表达性艺术治疗”虽仅有一字之差,却在定义的内涵与外延上有了新的拓展:它不仅承袭了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论,而且更立足于高校协同育人的工作思路与现实语境,强调营造校园浸润式、开放性美育疗愈环境,构筑多层次、立体化美育疗愈服务平台网络,推动美育疗愈实践全员化、全方位、常态化过程机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我认知、心理调适与社会互动的重要性。

将表达性艺术疗愈有机融合到高校育人工作中来,具有多重维度的价值意义和现实效用。其首要价值在于回应大学生与日俱增的心理健康需求。当代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困扰,在校园中构建表达性艺术疗愈的良好生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疗愈体验及实践过程,是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澄明自我价值、激发生活动能的关键途径。其次,表达性艺术疗愈具有显著的综合性育人潜能,是提升“以美愈(育)人”实效的重要方式。学生参与疗愈性美育实践实践,不仅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植,也是对自身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核心综合素质的锤炼。这将推动育人实效从侧重症状缓解的心理治疗方法向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学生多维成长的综合疗愈体系的升华。更重要的是,它以美育为枢纽,有助于探索高校协同育人的新思路、新模式。

有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三条可实施路径,旨在推动表达性艺术疗愈在高校育人工作中落地生根。首先,是促进课程融合,深挖一二课堂的疗愈潜能与育人合力。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以课程讲授为主要模式,存在照本宣科的机械化弊病与缺少吸引力与互动性的枯燥化倾向 [7]。因此,一方面,要在第一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中促进美育疗愈与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引入多元的表达性艺术媒介,凸显其在情绪疏导、自我探索、认知整合及社会联结等方面的育人效能。另一方面,要推动表达性艺术疗愈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的延伸。以浸润式美育活动、艺术疗愈主题工作坊、心理情景剧展演等丰富的实践载体为第二课堂,充分发挥两个课堂的互补优势形成育人合力,为学生的艺术体验表达和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广阔而坚实的平台。

其次是深化美育浸润,广泛营造表达性艺术疗愈的校园文化氛围。表达性艺术疗愈的应用场景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室和心理咨询室中,它应更多贯穿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种情境中。因此,一方面,要深化校园美育活动的内涵,推动表达性艺术疗愈的元素更为系统地融合到校园美育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让学生在更为多元、开放、浸润的艺术体验与表达实践过程中得到心灵抚慰与审美熏陶。另一方面,表达性艺术疗愈的实施可以超越美育实践活动的维度,从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出发,借助校园景观建筑、互动装置、音画氛围等为学生创建更有美学气息的校园疗愈空间与人文艺术环境。此外,要积极引导高水平艺术团、其他学生社团及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等在表达性艺术疗愈中发挥关键行动者角色,借助朋辈促进情感交流与社会支持的重要力量,在校园中构建分布式、常态化、面向人人的表达性艺术疗愈网络。

最后是注重品牌建设推广,赋能表达性艺术疗愈的长效发展。根据品牌建设的思路,要成立美育疗愈工作室,打造集策划统筹、活动执行、学术研究、人才培养、资源整合于一体的优质核心平台;要孵化具有疗愈价值的校园原创文艺作品和精品项目,打造具有品牌特色和推广价值的示范性标杆;要建立多方协同保障机制,落实顶层设计、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场地设备等后保条件,以品牌效应所蕴含的资源整合力、人才凝聚力、创新驱动力、传播辐射力,大力带动表达性艺术疗愈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扎根校园、服务学生。

四、结语

表达性艺术治疗是新兴的心理治疗形式,在高校育人工作上它有着宝贵的价值。本文在阐述表达性艺术治疗定义、发展历程、形式与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高校育人工作推广上的发展方向、价值与实现路径。未来,表达性艺术治疗将不断突破传统心理干预的边界,并会对高校育人工作的实施路径进行深度重塑,这将为培养具备艺术素养与心理韧性的新时代青年提供全新思路、开辟创新场域。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2021 年 7 月12 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2107/t20210720_545789.html,2025 年 7 月 16 日。

[2]Malchiodi, C., Handbook of Art Therap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2003, p.87

[3] 中国美术报 :《我们终将被艺术治愈——艺术治疗与社会介入的本土化探索》,2023年 4 月 3 日,https://www.163.com/dy/article/I1EAQBMU0514B0JK.html,2023 年 7 月 16 日。

[4]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以艺术之名,温暖心灵”——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愈人计划’》,2025 年 1 月 1 日,https://zhuanlan.zhihu.com/p/15796421666,2025 年 7 月 19 日。

[5] 严文华:《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多样性、体验性和创造性》,《大众心理学》,2022 年第1 期,第9 页。

[6] 章学云:《表达性艺术治疗研究综述》,《上海教育科研》,2018 年地2 期,地78-81 页。

[7] 王叶梅,王枫:《表达性艺术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应用研究》,《校园心理》,2022 年第 18 期,第 72-74 页。

作者简介: 王月琳 (1984.8-),女,汉族,四川省泸州人,硕士研究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美育等研究方向。

朱彦彬(2005.9-),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本科生,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