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 AI 赋能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研究
潘晓川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AI 催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从单向传递到多元建构
(一)个性化学习: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育人
传统语文课堂以 “标准化教学” 为主,难以兼顾个体差异。AI 通过采集分析学生阅读速度、写作偏好等数据构建 “数字画像”,实现个性化学习。
1.特征识别:AI 学情诊断系统利用 NLP 技术分析学生作文,精准定位写作薄弱点,为 “因材施教” 提供科学依据。
2.目标适配:AI 平台根据实时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目标,如古诗词教学中为基础薄弱学生推送拼音标注,为学优生提供诗词创作工具,避免 “一刀切” 问题。
3.情感赋能:AI 聊天机器人通过语音识别与学生互动,如朗读《爬山虎的脚》时给予情感反馈,增强学习的情感联结。
4.迭代优化:AI 系统记录学习数据生成报告,推送针对性练习,形成 “诊断 — 学习 — 反馈 — 优化” 闭环,实现 “数据驱动” 学习。
(二)沉浸式学习:突破时空边界的情境建构
AI 通过虚拟仿真等手段构建多维度学习场景,提升 “代入感”。
1.时间延展:AI 小程序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 “诗词闯关”“情景配音” 等微学习,符合小学生注意力特点。
2.空间拓展:VR/AR 技术将课本场景可视化,如《颐和园》VR 游览、《蝙蝠与雷达》AR 动态模拟,增强立体体验。
3.场景协作:云端平台连接不同学校学生协同完成任务,如 “我的家乡” 项目中跨校合作生成多模态作品,培养合作意识。
(三)探究式学习:激活创造力的问题导向
AI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式学习。
1.好奇激发:AI 生成递进式问题链,如《爬山虎的脚》教学中动态补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灵感捕捉:AI 写作辅助系统根据关键词生成思路图谱,分析习作思维断点并推送资源,降低创作难度。
3.成果呈现:AI 将学生作品转化为音频、动画等多模态形式,并生成个性化评语,激发学习动力。
(四)跨学科学习:打破壁垒的融合创新
AI 助力语文与多学科融合。
1.关联整合:在 “传统节日” 主题学习中,AI 整合多学科资源生成任务包,如《元日》教学中融合诗词赏析、年画设计等任务。
2.交叉创新:以 “保护传统文化” 为例,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表达、数学统计、信息技术制作短视频,解决真实问题。
3.复合融合:AI 支持大单元教学,如 “自然科普” 单元中设计跨学科任务,综合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二、AI 赋能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发展:从经验主导到智能辅助
(一)课前准备:数据支撑下的精准设计
1.学情诊断:AI 分析往届数据标注高频错误点,如《落花生》教学前提示 “借物喻人” 理解难点,辅助教师精准备课。
2.目标设定:AI 平台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自动生成分层目标,如《少年闰土》的基础与拓展目标,并提供对应教学策略。
3.课件制作:AI 通过图像识别和 NLP 技术检索适配资源,如 “父爱” 主题推送《背影》影视片段和背景音乐,提升备课效率。
(二)课中实施:智能交互下的动态调控
1.设问引导:AI 实时提示教师追问,如学生回答《将相和》时引导深度思考,避免对话表面化。
2.讨论组织:AI 动态分组并记录讨论数据,生成质量报告,优化合作学习。
3.反馈评价:AI 通过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辅助课堂评价,如朗读后从多维度评分并提改进建议。
(三)课后优化: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施策
1.作业设计:AI 生成分层作业,根据学情自动调整难度,避免机械练习,落实 “双减”。
2.评价分析:AI 分析主观题并生成多维度评语,如作文评价标注优缺点,帮助教师把握共性问题。
3.持续改进:AI 建立学习档案生成 “能力成长曲线”,及时发现学习瓶颈并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
三、结语:在技术与教育的双向奔赴中实现育人目标
AI 赋能的小学语文教学变革是 “以学生为中心” 的技术化表达,既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又减轻教师重复性工作负担。未来需警惕 “工具理性”,在保留语文人文底色的基础上探索深度融合路径,实现 “双减” 下的 “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祝智庭,单俊豪. AI 赋能教育的发展路径与实践框架 [J]. 中国电化教育,2020 (03):1-7.
[3] 吴永和,智能时代语文教育的转型与创新 [J]. 课程·教材·教法,2023 (05):68-74.
[4] 李芒,姚广, “双减” 政策下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逻辑与路径 [J]. 中国教育学刊,2022 (03):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