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三会”素养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重构研究

作者

缪鹏飞

苏州学府实验小学校 215000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综合实践性和趣味性也变得越来越强,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也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教学方法也开始变得多种多样,不断地将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相结合。随着教育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小学数学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等数字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材料,这样能给学生带来更加生动活跃的课堂体验。

当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教育改革在不断推进,教师的观念也有所改变,但是在综合实践教学的方面还存在专业上的不足。比如在实践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不能很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在评价方面也需要改善,大多数教师往往会注重于学生的成绩和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例如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方面。也存在一部分地区的学校会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没有办法充分地展开综合实践的教学。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教学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例如,教师难以把握综合实践的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平衡;在综合实践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可能会需要走出课堂,这也涉及到了安全问题。

1.“三会”素养的内涵

随着《新课标》的发布,小学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更加明确化、具体化。《新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的总目标——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 即“三会”,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也是从数学眼光、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三个维度衍生而来[2]。

2. 基于“三会”素养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重构框架设计

2.1 教学设计重构

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教学的活动目标时,一定要将“三会”素养与数学的核心素养以及理论教学合理相融。教师在设计具体的综合实践的主题和活动任务时,必须要求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完成。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化的场景,设置小组讨论的开放性问题,问题中可以包含一些简单的文字、数据、图表等材料,最后需要小组通过汇报的形式进行展示。教师也要注重教学资源的重构,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以及学校周边的科技馆、博物馆等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设计综合实践的教学活动。

2.2 教学过程重构

在综合实践教学的开始,教师可以聚焦“观察”和“思考”两点,可以通过有趣的生活化情景描述进行课前引入,教师通过设置“阅读导航”和关键问题信息帮助学生阅读,学生也要认真聆听教师的介绍。在课堂的探究阶段,教师通过设置小组合作的模式,要保证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表达”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发言,学生要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也要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通过创设情境、丰富教学手段、关注个性差异等等,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和意愿,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以科学引导促使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最终实现以说促思、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目的 [3]。

2.3 教学评价重构

在最后的教学评价阶段,教师也要将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作为对学生评价的重要依据,不能只看最后的结果。要结合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师生互评、学生互评或学生自我评价。在教学开始前可以和学生说明评价标准,激励学生积极加入活动。教师也需要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调整今后的教学策略。

3.基于重构框架的教学实践案例设计与实施

3.1 课前教学设计中的“三会”融合

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融合“三会”素养进行课前设计,具有教方面的意义。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以及从数学眼光、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三个角度,广泛收集各类的资源,最后设计出与生活实际有关、具有实践创造性的有趣的教学环节。这样,学生在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能将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和有趣。在这样的探究过程,无论是学生在思考,还是倾听他人的想法,都能通过分析推理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时,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可以融合“三会”素养进行设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认识了一部分平面的图形,比如正方形、长方形等等,也掌握了边长和周长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面”,比如墙面、桌面等;接着,学生可以利用重叠、直接观察或者借助工具进行不同“面”的大小比较,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推理判断;教师要鼓励学生清晰的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比如“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要大”。教师还可以设计游戏化的活动探究任务,将学生划分小组,进行“画手掌轮廓图”的活动。接着学生组内一起比较“谁的手掌轮廓图面积比较大”,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重叠的方式进行比较。最后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我和某某同学的轮廓图进行比较,发现某某同学的手掌面积比较大”。

3.2 教学过程中的“三会”融合

教师在课堂上从小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再通过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趣味性的活动或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中赋予教学艺术性,拓宽路径、巧引妙点,让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这是优质高效教学的应然要求。具体的策略方法是:精巧融入游戏,激励快乐探究;深度比较思路,注重优化表达;捕捉课堂生成,适时点拨提升;引领灵活推理,促进思维创新[4]。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并且通过实践探究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或者思考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综合实践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的第一个课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融合“三会”素养,让学生处于真实的问题环境中学习数学。在学生开始认识平均数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公平分配的生活角度观察数据;接着帮助学生理解“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计算,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中的意义;鼓励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平均数的含义。教师上课可以用一个生活情境或者用课本例二进行课堂导入。接着,教师开始提问“哪个小组表现的更好,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学生们会觉得“人数不同比较总数会不公平”或者“比较最大值也不全面”等等,这个时候教师引出平均数。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交互式白版,进行“移多补少”的游戏,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哪位同学可以不用动笔算,只要移动图标,就能让每个人的数量变得一样多呢?”小组开始合作探究,最后进行操作展示。也要进行“先合后分”计算的方式,算出平均数。教师也要提出生活情境,例如“一条小河的平均水深是 1.2 米,小明的身高是 1.4 米,小明说自己下去游泳很安全,你同不同意,为什么?”教师在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的时候,要鼓励学生进行发言,在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同时,也给学生渗透了安全的教育。教师也要多问问学生“生活中哪些地方还会用到平均数?”引导学生在课后找一找平均数的实例。

3.3 评价设计中的“三会”融合

传统的评价方式教师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分数,基于“三会”素养下的评价会更加全面。教师需要从学生能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能否利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能不能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等多方面的维度进行评价。这样的动态且过程性的评价能帮助教师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当教师给学生积极反馈时,学生会增强学习的动力,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对数学也会更加热爱。当然教师也要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再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调整学习方法。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时,在最后的评价阶段,教师可以基于“三会”素养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评价。教师要发现学生是否能够细致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和测量三角形的边角数据,可以分为优秀,良好和合格三个标准。在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探究过程中,观察学生能不能用比较和分析等数学思维,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也要从学生的参与度和相关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样分为三个等级。观察学生在小组发言或者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能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的依据,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样也分为三个等级。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课前设计学生互评表和自我评价表。拿自我评价表举例,表中可以包含类似“我能不能准确的观察三角形的特征?”“我能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等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进行打分和反思。教师也要通过布置适量的小测验和课后的作业,考察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续的教学提供部分参考。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将“三会”素养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相融合具有很大的意义。这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重构研究并提出了教学策略。展望未来,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继续将“三会”素养与教学深度相连,不断为小学数学的教育注入能量。

参考文献:

[1] 薛婧 . 新课标“三会”要求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04):89-91.

[2] 范冰冰 . 核心素养视域下基于“三会”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J].教师 ,2023(7):45-47

[3] 王盛志 .“三会”视域下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J]. 亚太教育 ,2024,(21):49-51.DOI:10.16550/j.cnki.issn.2095-9214.2024.21.015.

[4] 洪建林 . 基于“三会”素养培育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例谈 [J]. 阅读 ,2025,(2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