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教学模式在中职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王鹏宇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引言
体育是中职教育的基础课程,旨在通过教学提升学生身体素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给学生带来更优质的教学服务,教师纷纷将游戏化教学应用于课堂。体育课程内容纷繁复杂,游戏项目种类丰富多样,且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些都是影响游戏化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深入剖析上述内容,挖掘彼此之间的关联点,确保游戏项目适配于体育课程内容、学生身体素质和学习需求等方面。
一、巧妙融入游戏元素,点燃学生学习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游戏化教学在此方面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堂伊始,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热身运动,很多学生在该环节感到枯燥、乏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后续体育活动的期待值。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要教授的内容来改编热身运动,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篮球”,教师便可以将传球融入原本的“体转运动”中。让学生每10 人为一竖列,根据自身臂展来调整站位,然后由教师示范如何用体转运动来传递篮球,随后将球交给其中一名学生,依次向后方传球。学生掌握动作技巧后,教师指导每列第一名学生做好准备,哨声响起便迅速用转体运动向后方传球,要求做到动作规范、标准,未达到标准的需重新出发,最先完成的一组最后一名学生拿着球来到队伍最前面,重复刚才的动作,2 分钟内哪一组传递的速度最快即为获胜组,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一定的特权。该游戏不仅提升了热身运动的趣味性,还融入了竞技元素,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福利”,故 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1]。
三、开展复合型游戏教学,培养学生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为了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德,教师在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学生设计了复合型游戏。此类游戏融合了多种游戏元素,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在不同游戏中培养团结合作、永不放弃等体育精神。
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模拟了“趣味运动会”,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为一个集体进行组间对抗。第一个运动为“两人三足”,学生绑好绑腿后听哨声出发,到达第一个目的地后迅速解开绑腿,其中一人留下答题,另一人快速跑到下一个目的地完成“ 1 分钟踢 100 个毽子”的任务。若上一名学生答题完毕后踢毽子的学生尚未完成任务,可以一同参与其中,以最快的方式完成任务。该任务完成后,本小组其他学生可以出发到篮球区域,站在三分线外将 15 颗篮球投进篮筐。该任务结束后所有学生来到“拔河”区域,教师会提前在障碍物上绑绳子,最先将障碍物拉过中界线的一组获胜 [2]。
结束语
综上所述,游戏化教学模式下,游戏元素应贯彻整个教学过程,课程导入环节的体育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课堂教学环节的体育游戏有助于学生攻克技术难点,而课堂进入尾声阶段的体育游戏则能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另外,教师在设计体育游戏时应将复合型游戏考虑在内,其在培养学生体育品德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设计趣味体育游戏,强化运动技能训练
训练学生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很多学生可能因肢体协调性不足或心理因素(害怕等)导致其无法快速掌握相关技能,针对此种情况,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化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难点。鉴于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问题,教师在设计趣味体育游戏时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设计符合其身体素质和学习需求的游戏内容。
例如,“三级跳”的教学中,教师虽然为学生讲解了动作要领,也为学生进行了示范和动作分解的讲解,但依然有很多学生无法完整或完美地做出三级跳的整套动作。此时教师可以依次让学生再跳一次,及时记录每名学生存在的问题,据此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再为每个小组设计针对性的游戏内容。A小组学生能精准完成“单足跳(第一跳)”的动作,能掌握“跨步跳(第二跳)”的基本动作,但在“跳跃(第三跳)”时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该问题,教师单独为“跳跃”这一环节设计了模仿动物跳跃(青蛙、袋鼠)的游戏,指导学生将双脚并拢起跳、落地缓冲等动作,以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和爆发力。还可以在操场上摆放不同高度的障碍物,让学生在越过障碍物时做“跳跃”动作,逐渐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孙涛 . 游戏化教学模式在中职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J]. 健与美 ,2025,(04):97-99.
[2] 孙俊岭 . 巧用游戏化教学构建高效体育课堂 [J]. 课堂内外 ( 高中版 ),2024,(2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