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路径与实践研究

作者

何淑芳

福清市宏路中学 350301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习的基石,它要求学生能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历史真实。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需突破传统模式,注重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究历史,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课堂实践探索

(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史料探究兴趣

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特定历史时期,感受历史氛围,从而激发对史料的探究欲望。

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一段关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风貌的视频,展示当时人们的穿着、街道场景以及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演讲片段等。通过直观的视听感受,学生能够迅速被带入那个充满变革与激情的时代。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新文化运动为何会兴起?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史料,如陈独秀的《敬告青年》、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会主动去分析史料,试图从史料中寻找答案,从而开启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入探究。

(二)组织史料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组织史料讨论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交流和碰撞思想的平台,促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质疑、分析和评价史料,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讲解统编版教材中“抗日战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选取不同立场的史料,如中方的战争报道、日方的军事记录以及国际社会的观察评论等。将这些史料展示给学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史料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每个史料的来源、作者立场、撰写目的等因素对史料内容的影响。例如,日方的军事记录可能会淡化其在战争中的侵略行为,而中方的报道则会强调日军的暴行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到史料并非绝对客观,需要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独立见解。

(三)开展史料实践活动,提升实证能力

史料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的活动,如历史文物考察、历史档案整理等。

以统编版教材中“古代中国的经济”单元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实地观察古代的农业工具、手工艺品、货币等文物。在参观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知识,分析这些文物所反映的古代经济状况。例如,通过观察不同时期的农具,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通过研究古代货币的种类和流通情况,学生能够认识古代商业的繁荣程度。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当地的档案馆合作,让学生参与历史档案的整理工作。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对档案进行分类、鉴别和解读,从而提高史料收集和整理的能力。

三、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史料实证教学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其教学理念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史料实证素养对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将史料实证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史料收集、分析和解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史料实证素养。例如,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史料,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史料探究历史问题。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提升史料研究能力,丰富教学资源

丰富的史料资源是开展史料实证教学的基础。高中历史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史料研究能力,拓宽史料收集渠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史料。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历史学术著作、研究历史文献、关注历史研究动态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史料研究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收集网络上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例如,在讲解统编版教材中“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国外历史网站上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观点和解读。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史料收集工作,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档案馆、网络等渠道,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收集和整理能力。

(三)加强教学反思,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高中历史教师应定期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

在每次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回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的参与度如何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在史料分析过程中存在困难,教师可以反思是否在史料选择上过于复杂,或者教学方法不够灵活。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史料实证教学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共同提升史料实证教学水平。

四、结论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课堂实践探索,如创设历史情境、组织史料讨论和开展史料实践活动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证能力。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提升史料研究能力,加强教学反思,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只有将课堂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才能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继华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史料解读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 [J].教育界 ,2023,(24):50-52.

[2] 许 兴 东 . 高 中 生 史 料 实 证 素 养 培 养 浅 探 [J]. 新 课 程 研究 ,2024,(35):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