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到生活:语文学科五育融合幸福教育的实施策略
张红梅
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第二中学 110500
引言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承载着知识的传授,更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五育融合幸福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幸福感的人。在语文学科中实现五育融合,将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同时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审美和劳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幸福。
1. 语文学科五育融合幸福教育的意义
语文学科五育融合幸福教育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一方面,语文教材文本内容丰富,借助五育融合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同步培养良好品德、提升思维能力、增强体质、提高审美水平与劳动技能,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当语文教学突破课本知识局限,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能更深刻理解文本内涵,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实用与趣味,在五育融合进程中发挥自身特长、收获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幸福感。此外,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因为语文教学中的诸多文本蕴含着对社会和他人的关爱与责任,学生学习这些文本后可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社会贡献力量。
2. 语文学科五育融合幸福教育的实施策略
2.1 德育融入:挖掘文本的道德内涵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应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道德价值,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真善美。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朗读体验和情感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父子之间深沉而真挚的情感。文章通过父亲送别儿子时买橘子这一细节,生动展现了父爱的厚重与无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分享与父母相处的感人瞬间,从而唤起他们对亲情的珍视与感恩。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孝道与责任,如主动关心家人、分担家务、体谅父母辛劳等,将文本中传递出的家庭美德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
2.2 智育拓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场。例如,在教授《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描绘的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所展现出的和平、安宁、自给自足的生活景象。让学生思考作者构建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的目的和寓意,培养其对文学作品深层内涵的理解能力。接着,教师鼓励学生探讨桃花源在现实中是否可能存在,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会面临哪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之后,教师可设置开放性问题,如“如果你是渔人,再次寻找桃花源却无果后,会怎么做”,开展课堂讨论或小型辩论,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提升综合思维水平,真正做到“学思结合”,促进智力发展。
2.3 体育渗透:结合语文活动增强体质
语文教学可以与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语言表达的同时增强身体素质。例如,在举办“经典诵读比赛”时,学生需要长时间站立、大声朗读,甚至配合肢体动作,这对他们的体力和耐力提出了挑战。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加强日常体育锻炼,如晨跑、跳绳、课间操等,增强体能储备。此外,在课本剧表演活动中,学生不仅需要背诵台词,还要进行角色扮演、走位排练,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身体协调性和运动能力。通过将语文活动与身体锻炼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促进身心健康,实现语文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2.4 美育提升:感受文本的艺术之美
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例如,在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致品读文章中对园林布局、建筑构造、景观设计的生动描绘,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精准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展现中国古典园林“如诗如画”的艺术魅力。通过对“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等段落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园林艺术中所蕴含的和谐美、自然美与人文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绘画、写作或摄影活动,让他们以“我心中的园林”为主题进行创作,尝试用不同形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从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2.5 劳动教育结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可以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语言学习。例如,在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设计校园标语、制作黑板报、撰写倡议书等,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动手操作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查阅资料、构思内容、排版书写,充分体现了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我为社区写春联”“家庭访谈记录”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将语文学习与劳动体验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让他们在劳动中感受到成就感与幸福感。
3. 从文本到生活的实践途径
要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从“文本”走向“生活”,教师应注重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深化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教师可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例如,在教授《三顾茅庐》时,教师可模拟“拜访诸葛亮”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态度,还能体会尊重人才、诚心求贤的传统美德。此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重要方式,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并撰写调查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调查采访、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他们养成阅读习惯,在阅读中积累知识、提升语文水平,还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用文字记录所见所闻所感,以提高写作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五育融合幸福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实现五育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塑造品格,获得幸福的学习体验。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育人价值,创设生活情境,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语文学科五育融合幸福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任艳丽 , 戴家芳 . 五育融合研究 : 现状、热点与展望 [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41(08):18-23.
[2] 朱宁波 , 王志勇 . 论指向“五育融合”的学科教学 [J]. 当代教育科学 ,2021(12):35-43.
[3] 宁 本 涛 , 覃 梦 蒙 .“ 五 育 ” 如 何 美 美 与 共 [J]. 教 育 发 展 研究 ,2021,41(22):48-53.
[4] 钟 柏 昌 , 刘 晓 凡 . 论“ 五 育 融 合 教 育 ”[J]. 中 国 电 化 教育 ,2022,No.420(01):86-94+104.
[5] 汤 琰 , 王 莺 . 融 合, 让 幸 福 教 育 落 地 生 根 [J]. 现 代 特 殊 教育 ,2022,No.438(15):21-22.
周琳 . 润心立人 五育融合 [J]. 现代教学 ,2021,No.484(S1):14-15.